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子忆粟裕:父亲骨灰里曾筛出3块弹片(图)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5月16日 09:5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淮海战役五人总前委:从左至右依次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蛇山南麓,大东门立交桥下车流如织。仅少数老武昌人知道,此处曾坐落着老武昌9大城门之一的宾阳门。记者刘智宇

  1927年5月末的一天,10米高的宾阳门城楼下,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教导大队正在招募学员。一个年仅20岁的湖南籍小伙出现,在报名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粟裕。

  来到宾阳门之前,粟裕是怀揣革命理想、遭受反动军警迫害的进步学生,离开宾阳门之后,他成长为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一生中6次负伤,在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中均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共和国开国大将。

  钻下水道逃亡武昌

  1925年春天,18岁的粟裕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内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共青团。

  1927年5月,“四·一二”政变后不久,粟裕参加了常德各界声讨蒋介石的活动,被当局通缉。反动军警派出两个营将“二师”团团围住,粟裕和一些同学悄悄从校内下水道撤离到了常德城外,挤上了开往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昌的火车。

  他们一到武昌就接上了组织关系,知道党在叶挺领导的24师设立了一个教导大队。5月末,粟裕来到设在宾阳门的招募处,办好入学手续,进入教导大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民国史专家袁继成介绍,教导大队当时驻扎在武昌左旗(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一带),专门收容两湖地区被迫害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学员有1000多名。

  在教导队接受军事训练

  教导大队的很多学员,革命热情虽高,但缺乏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为了尽快把他们打造成掌握武装的革命军人,与一般军队“三操”不同,教导大队实行“四操”:早晨一次跑步,上、下午各一次军事课目操练,黄昏一次军事体操。

  每天清晨起床号一响,迎接学员们的便是例行的10公里长跑,到达终点时按先后次序站队,最后一名站在队尾。军事训练中,一个动作不符合要求,就要重做十几次,直到完全合格了才做下一个,有时一个排以至一个连都重复做一个动作,直到全排、全连整齐划一为止。

  初夏的武昌烈日炎炎,为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官时常特意命令学员们脱下帽子,承受曝晒;长官训话,大家肃静立正,连虫子叮咬都不准动;食堂的饭菜里经常故意掺杂谷粒、沙子,时间规定5分钟,谁也顾不上细嚼慢咽。

  对于这段经历,粟裕在1988年出版的《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描述道:“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动摇了,他们吃不了苦,偷偷地开了小差,成了革命队伍中可耻的逃兵。”但粟裕坚持了下来,习惯甚至喜爱起军队生活。“在伟大的革命熔炉中,钢和渣就这样分出来了。”他说。

  “当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紧张。”多年后,粟裕在教育子女时,时常提及早年在教导大队的这段经历,子女做事怠慢、害怕吃苦,会被他大声斥责。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