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归来》:讨论心灵灾难后精神重建(图)

2014年05月23日 14:5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电影《归来》剧照

  当我们在谈论张艺谋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在谈论原著与改编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什么?关于刚刚上映的电影《归来》的“归来”,关于时代的“讲述”:究竟是制造了心灵的距离,还是缩短了心灵的距离?一时间热议鼎沸。

  本刊特别约请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发表他观影后的感想:《归来》是陆焉识的归来,也是冯婉瑜的归来。肉身的伤痕可以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抚平,心灵的归来却呈现为开放性的结局。

  《归来》的剧情裹挟了特定历史年代无数的荒谬与疯狂,文本背后的历史黑洞与人性暗流纵横万千,此间不乏像《再见,列宁!》那样的黑色喜剧,也有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从不放弃绝望中诞生的微薄希望。事实上,成名三十年以来,第五代导演群体从不缺少浓墨重彩的新历史主义书写,仅就张艺谋导演此前的“艺术片”创作经验而言,如果将《归来》中的故事要素逐一放大,几乎可以各自独立构成似曾相识的张氏文本:天桥恨别如《红高粱》中勃然迸发的磅礴气势;促膝读信如《我的父亲母亲》中近似乌托邦的温情守护;守护记忆如《幸福时光》善意编织的美丽谎言;父(母)女和解如《千里走单骑》中忧郁感伤的寻亲路。

  上述版本似乎都不是导演所希望、观众所满足的《归来》。肉身的归来早在1980年代的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中,通过罗群与许灵均的拨乱平反获得实现。冯晴岚、李秀芝等一系列伟大女性与身陷困厄的主人公相濡以沫,是导演在现实主义美学之外饱蘸情感的道德慰藉。然而时代变化实在太快,辞旧布新向前看的兴头高涨,渡尽劫波的肉身早已老去,心灵灾难之后的伦理重建仍然遥遥无期。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身后,欧洲已无伦理片导演,那么在谢晋之后,中国的伦理片又向何方?

  关于肉身的放逐与回归,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仅花20分钟就讲清楚了。故事开场,列车自右入画滚滚而来,后景处陆焉识如泥尘蝼蚁般匍匐蜷缩,象征个体的命运遭到历史巨轮的无情碾压。20分钟后列车再次从远景处缓缓驶来,通过文字叠影手法完成了对特定历史的告别。以历史的车轮粉碎历史,接下来如何从历史歧路开进现实之途,却语焉不详,形成了断崖式的叙述,表现在影片中就是无解的困局:丈夫陆焉识选择遗忘不公与背叛,毫无怨艾地告别历史,渴望走进新的生活;妻子冯婉瑜的记忆力却在历史深处的某一触点发生短路,她出现了心因性失忆。

  开场生离死别那场高潮戏以冯婉瑜血溅天桥戛然收尾,与此相仿,失忆是电影中另一处不靠谱的桥段,甚至比不上一般韩国通俗剧的处理技巧。借用片中陆焉识对冯婉瑜的质询 “你怎么了?”后者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出去!”相识/相忘的拉锯式情节填塞80分钟的时间长度,故事似乎演变成一位男性对女性漫长而徒劳的记忆拯救。影片复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旧人不覆,良人未归”的感伤意象,也可视为用东方形象精心装扮而成的西方原型故事,堪称中国版的《奥德赛》。就连主人公的名字“焉识”都在重复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所有故事的情节都围绕“认出”来建构,而剧情高潮的到来,则是剧中人物和观众一起揭开主角的假面。

  然而,陆焉识始终没有被冯婉瑜“认出”。他用尽一切办法布置仪式化的招魂程序:精心设计夫妻火车站重逢如大团圆题材的戏剧搬演;寻找昔年悠游照片以激起青春回忆;钢琴弹奏《渔光曲》以音乐营造重识氛围;女儿表演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以刺激昔日母女的矛盾焦点;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读信岁月,如同诗歌一般缓解冯婉瑜寻夫“不遇”的焦虑。单一的艺术形式无法实现对冯婉瑜的记忆之困的破局,最后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出场了。 《归来》为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悲凉人生留下了一点热切的念想:每月5号,冯婉瑜都会盛装前往车站迎接暌违多年的爱人,浑然不觉身边的陆焉识高举标有自己名字的寻人招牌,等待火车大门关闭的瞬间。那一刻充满苦涩,也很幸福,他们共同等待一个符号的归来。

  《归来》是陆焉识的归来,也是冯婉瑜的归来。肉身的伤痕可以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抚平,心灵的归来却呈现为开放性的结局。面对精神创伤,他与她一开始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当陆焉识坐在火场站广场等待妻女的时候,他已决心向历史反身告别,迎接新的生活。显然,大团圆式的疗愈是陆焉识期盼也是观众认同的伦理叙事。相反,历史的侮辱培养了冯婉瑜的精神洁癖,与方师傅事件相关联的人生不幸是她内心深处的禁忌,她以选择性的失忆保护自己,连带遗忘了那桩不幸事件中另一位核心人物陆焉识。失忆构成了冯婉瑜的伦理叙事。在此意义上, 《归来》后半部分的矛盾点很难形成剧烈的剧情冲突,相反却聚焦于两位主人公的伦理选择:陆焉识选择了告别,冯婉瑜选择了悬置;陆焉识以现实昭雪弥合历史伤痕,冯婉瑜以记忆空白置换历史断崖。影片以她的失忆症为饵,引出他不堪回首的记忆。围炉读信的温馨场景,是他们共同分享的此时此地。每及此处,影片都不吝大量使用类似1980年代 “伤痕电影”司空见惯的推镜头,虚拟二人融洽共处的空间。然而,那是银幕画面给予观众的想象性解决,而非故事中人物的真实境遇。

  作为一部超文本的电影,时隔30年《归来》试图开启“后伤痕”叙事,讨论心灵灾难后的精神重建话题,是忘却,还是记忆?是怨艾,还是宽容?是复现,还是反思?最后,请不要忘记陆焉识背后那柄让观众集体笑场的勺子。无法举起的勺子提醒着陆焉识的虚弱,也挑明了银幕内外的时代健忘症。聂伟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