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幕后顾问陈立:《舌尖2》细看之下存在不少错误

2014年05月26日 15:51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他是两季《舌尖》的幕后顾问,总导演陈晓卿的圈内好友

  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陈立——

  挑“舌尖”的刺 吐杭帮菜的槽

  记者 李蔚

  香港的茶餐厅里,有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而且卖得还不错;

  多年前,亚视有两套他主持的节目,其中以美食与心理为主题的《越食越疯狂》曾获港人热捧;

  不少大名鼎鼎的老饕,来杭州都要找他带路觅食,其中包括了美食大家沈宏非和号称京都美食活地图的陈晓卿……

  他是陈立,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并非杭州生杭州长,但在杭州已经生活了30多年。他说,对这座城市有归属感,但话锋一转,又称自己是“杭州美食的叛逆者”。

  《舌尖1》获得赞誉一片时,作为幕后顾问之一的他,因为生了一场大病,一集都没看;而这次的《舌尖2》,他也是相关分集的美食顾问,这一回,陈立慢悠悠地追完了所有已播出的分集。

  事隔两年,《舌尖》的再次推出,收视第一,争议也第一。在一片铺天盖地的批评声中,陈立从个人角度出发,评价了《舌尖2》的得与失,还有他作为一名食客对于杭帮菜的心得。

  要说杭州人看《舌尖2》,哪集看得最过瘾,很多人都会挑第五集《相逢》。

  里面,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出镜长达一分钟,紧接着是杭州名点小笼包。片中解说以这两道菜点,与河南开封的鲤鱼焙面和灌汤包作比,借以说明杭州是河南餐饮文化的一处飞地,两者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承继关系。

  这种说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在北宋之前,建都基本在北方,南宋时迁都临安(今杭州),好像顺理成章地就把北方的烹调方式、御厨等一并带入了偏安一隅的杭州,菜肴制作于是带上了北方重油赤酱的特点。

  不过,看似一脉相传之下,陈立却认为,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关系,但不能用“飞地”一词来简单地概括,美食的演变是不能一笔略过的。

  “为什么开封的灌汤包,靠的是加了水的馅,而杭州的小笼包,里面藏着的是肉皮冻;河南用鲤鱼做食材,为什么到杭州变成了草鱼,焙面也不见了,浇上的糖醋苋汤又是怎么一回事?”

  陈立说,《舌尖》是一部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美食节目,在忠实地记录之外,也要兼顾知识的逻辑性,向粉丝们揭开美食变迁背后的真实关系,而编导们在这些方面体现得不够深入。

  所以,也有很多网友批评,《舌尖2》中的每个故事都有关键的瞬间,只是那个瞬间让位给了文学性的描述,以至于网上一度出现了吐槽的“舌尖体”。

  而陈老师的批评是,每一道美食都有历史的沉淀,它的形成除了历史的偶然性外,还有历史的必然性,可是编导们没有把心思用在这一要害的提取上。

  “细看之下,《舌尖2》存在不少错误。这也说明,主创人员对于所选的题材,好像隔着一层。”陈立说。

  比如《时节》这一集中,有关笋的解说不准确,让人以为雷笋就是春雷后的笋,是笋的唯一季节,其实江南的笋一年四季都有;还有芜湖的虾子小刀面,虾子并不是如片中所说,只有三伏天才有。“不同的虾产卵季节不同,如果你去问芜湖人,虾子小刀面是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的。”

  不少《舌尖》的粉丝,会关注总导演陈晓卿的微博动向,指望能从他的片言只语中,捞到美食老饕漏出的些许情报。那么,这拨人应该不会不熟悉陈老师,他称得上是这位大拿的“一菜师”了。

  而让陈立比较得意的是,自己能在陈晓卿的主场,也就是京都地界,带着他吃到超好吃的涮羊肚、门钉肉和几近失传的谭家菜。

  两人是惺惺相惜的“酒肉”朋友,不过陈立还是不客气地评价了《舌尖2》六个字“过分善解人意”。

  来看看《舌尖1》,《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五味的调和》、《厨房的秘密》……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美食学问。

  陈立觉得,这才是纪录片的魂,忠实记录天下有哪些在发生,但并没有发生在你身边的事。而《舌尖2》的架构,从每集片名来看,处理抽象化了。

  “它把众多美食扔进一个个框架,本意想讲述的是人与食物的互动关系,而且又是如何推动人与食物的变化。”陈立认为,“构想很好,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是取材太多,从食材到美食,从名厨到主妇,从面点到山珍海味,从名菜到家族小吃。面太大了,目标又高,没有几年的沉淀,是很难将这些东西系统而又有逻辑地梳理出来。”

  而编导们又是一群年轻人。陈立说,两季《舌尖》在筹拍时,都来找过他。到了《舌尖2》,换了一拨人,他跟两位分集导演聊,一位是拍摄《脚步》的李勇,一位是拍摄《相逢》的陈硕。

  他说,两位都是电影专业的背景,他们注重的是画面、故事以及拍摄技巧,所以《舌尖2》必然是纪录片的故事化,靠人物故事,来解读美食与人的关系和演变,试图勾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美食和美学、音乐一样,都是不能过分解读的东西。感官的享受会带来怎样的心灵启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互动方式,节奏以及效果,都是不一样的。这个说的就是众口难调。”

  所以,没有承载太多负担的《舌尖1》,拍得大伙喜闻乐见;而试图启迪心灵的《舌尖2》,得到的是褒贬不一的争议一片。

  杭州美食的叛逆者

  作为杭州的关键食客,陈立上过CCTV,在片中自称是杭州美食的叛逆者。在杭浸淫30多年,他是如何看待杭帮菜的?

  陈立说起来,杭帮菜喜欢给自己套个帽子,不少名菜都有一个听起来颇为高大上的故事。他分析,这跟杭州人讲究吃品有关,另外多少有点不自信,好像光靠色香味不足以唬到人。

  他不客气地说,自己其实不怎么喜欢杭帮菜,他青睐的是那些走极端的菜,特别鲜,特别咸,特别辣,特别酸……“这种菜,张力大。”陈立说,而杭帮菜的口味不走极端,容易被大众接受。

  陈立还抛出了一个说法,“如果要深究,那些披着故事的杭州名菜,有些并不是杭州本土生的,是外来货。”

  比如叫花鸡,是常熟的。陈立说,常熟的叫化鸡自古有之,至今用的仍是荷叶和酒坛泥封裹。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创制此鸡。

  比如西湖醋鱼,从河南开封自下,就有酱醋勾芡的做法,山东、山西的家常菜中,包括淮扬菜系都有醋鱼的一席之地,杭州不知道已经是接力的第几棒了。

  不过,地道的杭帮菜还是有的。比如龙井虾仁,创于百年前的民国初年;春笋步鱼也是,只是因为食材的稀有,很多店都绝迹了。还有一道让陈立念念不忘的杭州菜,扌卯豆腐。正宗的找不到了,但在王润兴酒楼还能吃到简化了的这道杭州老菜。原先的做法是将用来装盐的箬壳,把盐倒出后,把壳上粘着的盐刮下来,和在卤水豆腐里,在瓦罐里用石杵研磨粘合后,上锅蒸,最后放入松仁和调料。

  陈立说,从杭帮菜的吸收并蓄可以看出,杭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自南宋起,北人南下,特别是太平天国与清王朝长达十余年的战争,苏浙皖损失人口6000余万,事后曾国藩设立招垦局,移入者以河南人最多,安徽、湖北人其次。所以,如果去杭州档案馆查一下就知道,杭州没有十代世居的杭州人。

  美食不在厨房在菜场

  一个人如果懂得吃,是多么令人尊敬又羡慕的事。也可以想象,他的身边一定是不乏朋友的。年近60岁的陈立,朋友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也有不少忘年交。

  坐在年轻人中间,陈立侃侃而谈,跟杭州人说杭州话,跟西北人说西北话,跟广东人说广东话,谈兴不减。不过,如果你要他推荐杭州的馆子,那打开的话匣子就会有些许停顿。

  自从在美食圈有了名气,前来找陈立推荐餐馆、推荐美食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别人封给他的“美食家”的名号,他自称达不到,他把那些“光环”理解为朋友间惺惺相惜给予的褒奖。

  他认为一道菜味道如何,食材占了关键作用。而一个餐馆的味道百分之三十由厨师掌握,百分之七十则掌握在采买的那个人手里。

  陈立说,他没有向《舌尖》的导演们推荐任何杭州的馆子。“那菊英面馆呢?”记者问。

  “在哪里?”陈老师问,“我没吃过。”

  陈立曾约上陈晓卿去吃土菜,看似平常的路边店,味道却非同寻常。他揭开奥妙所在——那家店每天花最多的精力在买鱼买菜,自己家里又有承包的山地,养猪养鸡,正所谓“原料上的优势,让他们赢在了起跑线”。

  所以,陈老师语重心长:“推荐菜馆,不如推荐在什么时候吃什么菜。”“杭州的一些店起伏太大,跟厨师无关,跟食材有关。”

  不过,他最后补了一句,“这个时节是黄蚬最肥美的季节,钱塘边的江鲜小店,赶快去尝尝。我可不保证时候一过,就肉瘦沙多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