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民俗传承应与时俱进

2014年06月06日 10:19 来源:南昌日报 参与互动(0)

  软糯香甜的粽子、清新脱俗的艾叶、锣鼓喧天的龙舟赛……在民间的集体记忆里,端午节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在南昌有着独特的民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习俗正被现代消费习惯改变。这种现象不仅仅在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节日也存在着传统民俗淡出日常生活的情况,各种传统节日逐渐沦为“休息日”“旅游节”。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如何留住浓浓的文化乡愁,如何清晰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人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慢慢改变的

  端午味道

  粽子古称“角黍”、“筒粽”。上世纪80年代在江西省德安县南宋周氏墓出土的两只粽子,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粽子实物。

  据我市民俗专家梅联华介绍,南昌人把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一年三节”看做是一年内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当日早餐,则是一年中最特殊最丰盛的,大人小孩都要吃“五子”,即粽子、蒜子、鸡子(蛋)、口子(藠头)、包子。中餐一般喜欢吃鹅汤下面,晚餐才是节饭。此外,早起还要喝一杯雄黄酒,以避毒祛瘟。端午节当日,除了家家户户悬艾叶和菖蒲外,南昌民俗中还要给儿童缠七色线,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女孩戴石榴花,祈愿避毒虫得安康。

  南昌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还要给孩子挂蛋袋,小孩则以碰鸡蛋为乐事。其中,端午送扇是南昌特有的一种乡俗,因为热天已经来临,所以已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送扇子,以表女儿对父母的孝心。而插艾叶、包粽子、挂菱角、做红蛋……这些都是南昌人过端午节的一些老传统、老习俗。

  与曾经备受重视的节日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同,现在的端午节,在很多人眼里,节日气息已经越来越淡了。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除了在农村还依稀可见外,在城市里几近“绝迹”。在南昌,不少人对端午节的主要印象仅在于“吃粽子”和“小长假”。

  “在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边悬挂艾草,会动手包粽子吃,小孩子还要挂菱角、红蛋。”今年62岁的张奶奶说,现在知道这些习俗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只有她们这样上了一定岁数的人还在遵循传统习俗。 80后的小刘夫妇同在红谷滩一家企业工作,对于端午的印象,只留下儿时跟着父母看赛龙舟时的好奇。如今,离家越来越远,端午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他们觉得粽子、茶叶蛋、艾叶都是老习惯,想吃粽子可以去超市买、茶叶蛋只能算是平时早点的选择之一、挂艾叶则是可有可无。端午小长假期间,年轻的小夫妻只是利用三天假期出去旅游了一趟。

  身处钢筋丛林的都市,端午吃粽子已经无需淘米洗叶那么麻烦,超市内五花八门的口味任君挑选,菜场也几乎看不到有蛋袋、菱角销售,愿意顶着烈日为赛龙舟摇旗呐喊的人们也越来越少。

  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节奏中逐渐远去,慢慢变成书籍中的文字和一代人的回忆,怎样将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也成了现在的一大课题。

  传统民俗的

  渐行渐远

  不仅是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和元宵等传统节日民俗也渐渐被遗忘,令许多致力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们扼腕叹息。

  以中秋为例,南昌曾流传下来的中秋旧俗“抱高士桥柱”、“摸青”等习俗已经只能存在记忆当中,极富特色的“烧塔”旧俗也只在一些偏远地区保存着。

  而南昌春节的传统习俗就更多,看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团圆饭、拿压岁钱、拜大年……这些都是家家户户过年时“通用”的年俗。而除却这些年俗外,“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祭灶”、“送穷”这些都是独具南昌特色的传统年俗,但如今这些民俗却渐行渐远。如今的春节,在老辈人眼里,过年是贴对联、祭祖、吃团年饭,在小辈人记忆中是发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

  专家表示,无论是中秋节、端午节或者其他节日,与其相伴的各种习俗,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体现。世易时移,其中的一部分被保留、发扬了下来。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无论它们是手工制作还是机器生产,都是社会变迁使然。也有一部分习俗,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产生了变化甚至被替换掉。如重阳节逐渐变为老人节,各地纷纷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以锻炼身体、交流感情。而古代的中秋迎寒、祭月等仪式,恐怕现在已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专家看来,其实几千年以来,过中秋的方式也是在不断改变发展的。比如月饼,南宋时只是一个圆形的小饼子,没有馅;后来渐渐发展到在里面放糖,又经过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馅料;到今天,甚至有冰淇淋月饼等新式月饼了。

  传统节日不是越土越好,也不是越古越好,应该融入更多的现代气息。中秋节也可以加入时尚的元素,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黎传绪认为,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是社会变化的缩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有不少渐行渐远。如果将过这些传统节日仅仅看成是几天的假期,那就违背了国家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的初衷。如果不曾知道这些传统习俗,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精神内涵。

  民俗传承应

  与时俱进

  民俗,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犹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而里面的习俗则更是美好丰富,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等,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民俗文化应该和现代社会共同成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黎传绪说,传统习俗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但是其中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不会改变,今天人们应该传承的是传统民俗的文化精粹。尊重传统,并非一成不变。黎传绪认为,民俗既深深烙刻时代的印记,又蕴藏了传统文化基因的解码。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和游,而是深深的文化精髓。不能把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肤浅地发展“节日经济”。在他看来,年轻人是传统民俗的重要传承者,他建议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更具体验性、更具时代感的文化活动,来帮助年轻一代焕发对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热情。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金晓明教授则认为,民俗历来都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民俗内容当然也会发生变化,哪些能够保留下来,哪些又会逐渐被人遗忘,这都是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民俗节日。现代人应该创造、建构出符合现代生活状态和节奏的节日形式、仪式。为传统习俗打上现代烙印,将传统文化深植到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吃粽子、放鞭炮、吃月饼,更重要的是唤起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记忆,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民俗文化本来就是民间的东西,应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它的位置。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要传承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摒弃那些消极的旧俗。□ 蔡雯捷 记者 徐蕾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