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艺术家造宫廷雀笼被国博收藏 有上万件工具

2014年06月06日 14:23 来源:扬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扬州教场的东北出口处有一条叫做雀笼巷的小巷,几乎家家门前都挂着雀笼,笼中有八哥、鹦鹉、画眉、山雀……

  岁月更迭,当年的景象已难一见,近日一则新闻,将人们的回忆拉到当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和传承人公示名单出炉,扬州雀笼制作技艺入选。

  今年66岁的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王玉生是雀笼制作技艺的扬州代表人物,他制作的宫廷风格雀笼,精细的手工艺、珍贵的原材料曾经让国家博物馆一眼相中,纳入收藏宝库。

  如今,王玉生每天依旧保持8小时的工作量,并向自己的徒弟倾囊相授毕生所学。他雕刻的不仅是精致的雀笼,更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

  从小热爱雕刻,千年文物巧手修复

  老城区的状元巷,安静蜿蜒,王玉生家就在这条巷子里。

  1949年出生的王玉生,号乾荣,祖籍山西,生于扬州。王玉生的人生充满传奇,幼时,他曾在扬州卧佛寺出家。而在从事雀笼制作前,他是扬州冶金厂的一名工人。“我从小就喜欢做木雕,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块木头在手里雕。”王玉生介绍,小时候的玩具大多数是自己这么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钳工、铆工、锻工……这些工种,王玉生都做过,而且出类拔萃。1982年,王玉生成为扬州文物商店的一名文物修理员,也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时候每年成百上千件文物从手上过,文物修复一点都马虎不得,要做到修旧如旧的效果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当时,文物商店收了很多古代雀笼,但不少都坏了,就交给王玉生修理。正是这次邂逅,让他对古代雀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玉生看过清代不少宫廷雀笼实物及图纸,他不再满足于修复,走上制作之路,人生因此机缘而改变。

  痴迷雀笼,工作室内上万件工具

  1983年,王玉生的第一个雀笼作品出炉,至今仍在他的家中收藏,没有过多的雕刻工艺,简单的造型却浓缩了他全部的心血。

  走进王玉生家中,第一间是他的工作室,摆着挂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王玉生介绍,光工具他就有上万件,木雕、牙雕、瓷雕、钢刻……市面上买不到的工具,他就自己做。

  制作雀笼,特别是宫廷雀笼,对技艺的要求极高,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每个侧面王玉生都精心绘制图纸,测量的游标卡尺就有3把,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工作室一边的机床格外专业,却是王玉生低价淘来的。

  对待他所钟爱的雀笼技艺,王玉生将“身家”都搭了进去,家里一度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王玉生的妻子偷偷向记者“吐槽”:“家里原来上好的红木家具,被他锯了,拿去做木材。我的一个金镯子,也被他当雀笼材料打掉了。”

  面对妻子的“指责”,王玉生笑着说:“还好老太婆支持我,知道我没东西做就痛苦,所以支持我的一切,我要感谢她。”

  雀笼别有洞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王玉生家略显逼仄的空间里,他专门辟出一间做“宫廷雀笼馆”。那些以南方风格为主、融北方精髓于一体的秀美雀笼,笼钩、笼爪、顶齿、顶圈、站圈、站杠、食罐一应俱全,规范的宫廷制作标准,造型典雅、雍容华贵,绝无取巧媚俗和轻率的外表。鸟钩形如飞天,高浮雕蛟龙栩栩如生环立钩身,龙首高昂,仿佛要挣脱束缚飞向云端。

  扬州雀笼的品类,以绣眼鸟笼和画眉鸟笼为主。秉承宫廷雀笼的风格,取材考究、做工精细,多用象牙、金银以及紫檀、红木、黄杨、酸枝等珍贵木料制成。这些原材料的收集,花费了王玉生大量精力与财力。一根4公斤半的象牙,只够他做一只雀笼。1984年,他从上海高价淘得一件黄花梨茶几,被锯开后也只做了两只雀笼。

  王玉生从橱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雀笼,笼顶八只龙头活灵活现,双龙抢珠的纹饰又添皇家之气,配饰“松鼠葡萄藤”,野趣横生。光做这一只画眉雀笼,就花了三四年。另一只雀笼被新加坡一位收藏家买走后,2012年在国内拍卖会上拍出了120万的高价。

  另一只象牙雀笼也是王玉生颇为得意的珍品,香草龙的图案,小方鼎的食具,琮式瓶……连四根立柱上都有狮子抱球的饰物,鸟笼四只脚是用纯金打的。值得一提的是,鸟食盆等都是王玉生根据战国、清代的文物,按照10:1的比例缩小的。2008年,在西泠秋季拍卖会上,王玉生的雀笼被国家博物馆收购珍藏,这是国内第一个拥有此殊荣的雀笼工艺大师。

  与生命赛跑,致力非遗传承事业

  “有‘感觉’了,十五六个小时都不停,就这么不停地做活。”王玉生说,几个月不出门,连饭都忘了吃,这些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我已经66岁了,再过些年,眼力恐怕不行了,精力也会跟不上。所以,我现在得拼命做,跟生命赛跑。”王玉生说。

  扬州雀笼制作工匠,旧时大多集中于教场雀笼巷,巷中有10多家制作和销售雀笼的作坊、店铺,聚集了颇多的能工巧匠。其中,高家是一大代表。王玉生已是第七代传人。

  “涉水齐武近黄昏,平山林中夏虫鸣。身怀维扬雕虫技,云雾深处觅传人。”说起这么多年的从艺历程,王王玉感叹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把这门绝技传授下去。“千万不能在自己的手里给断了。”

  “这么多年,也有人跟我学,可是学着学着就不学了,学习确实很苦。”王玉生说,就比如其中的雕刻环节,需要紧紧握住原材料,往往手上的泡这边才好,那边又被磨出来。“干这活,急不得躁不得。有时一件作品就要花三四年。”现在,王玉生已经有了一个得意门生,“要想做出点名堂,得磨炼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上海国画院著名画家特题写“木缘”二字,王玉生买来红木,刻制成匾,时刻激励自己。“有人说我这是痴迷,我愿意痴迷于这门我所热爱的技艺。”王玉生说。

  雀笼技艺与扬州

  扬州雀笼制作历史,源于扬州人养鸟的历史。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录有扬州人“好笼养”。扬派雀笼具有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当年扬州教场的雀笼巷应是雀笼制作业兴隆的见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