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余光中:朱光潜作品对我启发很大

2014年06月06日 15:00 来源:郑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一首《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乡愁》作者、现年86岁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昨日出席了在省文联举办的“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诗歌——豫台作家座谈会”。余光中如何看待诗歌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首次来河南有何感触?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图

  首来河南既亲切又陌生

  出现在座谈会上的余光中精神矍铄,身上透出一种浓浓的文人气息,从5月28日初次踏上中原大地,余光中已在河南逗留了9天,他说,这次河南之行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

  “我千里迢迢来河南,是因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我21岁前生活在长江以南,之后离开大陆,所以对北方缺乏了解。但是河南的许多城市,像郑州、开封、洛阳等,多次作为都城,很多中华文化都是通过这里慢慢传播到全国各地去,所以我对河南感到既亲切又有点陌生。”提到这次河南之行,余光中感慨万千。

  余光中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地区有很多中华文化被荒废,余老认为,现在年轻一代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保存或者追求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发扬下去。

  写作“白以为常 文以应变”

  “现在有些人认为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其实不一定。当下这个语境除了白话文之外,一定还有别的语言掺进来,才能成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合金’。” 余光中说,在台湾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例占65%,白话文占35%,“白话文从‘五四’到现在不到100年时间,可文言文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多读一些文言文来了解古人。”

  余老以他自己为例:“我无论写诗、散文,还是评论文章,甚至于翻译作品,我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白话是我的常态,但在某些情形下,比如需要简洁一点或者需要引用古人的话时,用白话会显得啰唆,这时就会用文言文。”

  余光中还谈到西方的语法:“我认为西方的语法可以用,但要用得有新意。有的时候在文章里面忽然来一句新奇话,会让作者的语境变得更宽,语态也会变得更立体。”

  变他人艺术为自己灵感

  余光中著作等身,涉猎范围颇广,回顾自己的文学之路,余老说自己在上高中的时候,受朱光潜的影响非常大,受益匪浅,“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去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

  余老说,书画、摄影、影视等,都属于艺术范畴,其他艺术种类可以为诗歌提供灵感来源,这就是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互相侵犯:“其他艺术种类给我以启发,比如说,我在看电影、观看摄影作品后写过不少诗,我为别人的照片写过100首以上的诗。诗人怎样把静态的镜头写成一个动态的事件?怎样把别人的艺术变成自己的灵感?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摸索实践。”

  “五月五,楚大夫/转过你崔嵬的身影/等一等你身后的民族/让我们赶上你吧/令旗招展,急鼓催渡/以离骚的高亢/加招魂的怅惆/向仲夏渺茫的江湖……”在余光中刚刚为屈原所做的第九首诗《招魂》中,余老与屈原直接对话,他对楚大夫的敬爱蕴藏于字里行间,从中也可感受到余老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正如他说的:“我们需要回头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有责任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