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9世纪藏书楼粤雅堂曾藏书众多 后毁于大火(图)

2014年06月18日 09:2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孔氏岳雪楼书画录》封面。

  粤雅堂

  如果我是19世纪初的一个读书人,全城我最喜欢走的地方,应该就是从太平沙到白鹅潭的那段江堤。风和日丽的时候,从岳雪楼下出发,往西走上几里地,就是当时另一座闻名遐迩的藏书楼——粤雅堂了。虽说当时的藏书楼是私家重地,外人不得擅入,可就像朝圣者只要远远看着大教堂的塔顶就会感到安慰一样,一个真心爱书之人,看着这两座遥遥相望的藏书楼,也会灵台清明,心生喜悦。

  官场商海险象环生

  藏书刻书慰藉身心

  如果在粤雅堂,你没准还能讨杯酒喝,因为它本来就是个“美酒千壶书万卷”的好地方,还有学者在此校书、刻书、切磋学问。“万卷”当然是个虚数,至于具体的藏书量,由于史料的缺乏,的确不得而知,但鉴于其主人的声名,以及张之洞对其“五百年不可磨灭”的评价,你如果把“一万”理解成实数,那一定会犯大大低估的错误。

  相比孔广陶,粤雅堂的主人对我来说要熟悉得多,他就是两百多年前广州首富伍秉鉴的儿子,怡和行第三任行主——伍崇曜。作为行商的伍崇曜,时时要周旋于洋人和官府之间,在战乱突起的时代大背景下,还得背负着原罪和耻辱,去小心翼翼地谈判、斡旋、捐钱、赔款。没有人能长期承受这样的压力,伍家的首富传奇两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除了伍秉鉴外,伍家的男人大多英年早逝,这是他们为保全家业而支付的最昂贵代价。伍崇曜也只活了53岁,在他矛盾而又压力重重的短暂一生中,也许只有藏书和刻书才给了他真正的精神安慰。

  粤雅堂丛书千余卷

  成最有影响力巨著

  伍崇曜是一个藏书家,时常不计辛苦四处搜罗各类孤本、秘本、善本,每找到一本秘籍便喜不自胜;但他更是一个出版家,孜孜不倦数十余年,使大量珍贵典籍得以被公众所知。伍崇曜刻书的动机很简单:广州街面上书坊里充斥的全是针对八股考试的应景之作,真正的经典乏善可陈。他有生意要忙,自然无法事事亲力亲为,因此找到了学者谭莹,两人联手合作,一干就是近20年。谭莹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才子,熟读粤中典籍,对本土掌故如数家珍。于是,他们就从地方文献入手,先刻了共有300多卷的《岭南遗书》,收录的全是岭南先贤的著述;其间,他们还见缝插针,刻了多达182卷的《粤十三家集》和74卷的《楚庭耆旧遗诗》,历代本土诗人的作品几乎“尽入囊中”。这几套丛书耗去了两人10多年时光,但与后来耗时近30年的《粤雅堂丛书》相比,又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粤雅堂丛书》多达千余卷,收录了10种唐代文献、44种宋代文献、11种元代文献、17种明代文献,其余则全为清代文献。据多名学者研究,《粤雅堂丛书》是清末最有影响力的堂皇巨著之一,而其得以问世的背后,是一个商人和一个学者要将广东重要著述“悉数纳入”,传之后世的苦心。

  粤雅堂的命运与它的主人一样令人唏嘘,1856年,粤雅堂在著名的“十三行大火中”被付之一炬,1857年,伍崇曜抱恨离开人世,幸而《粤雅堂丛书》的刻印工作在谭莹及伍家后人的手里坚持了下来,1871年,谭莹去世,1875年,整套丛书全部刻毕,此时,距伍崇曜溘然长逝,已过去了18年。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