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申遗成功不涨价”应成共识

2014年06月24日 08:22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申遗成功不涨价”应成共识   

  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6月23日《长沙晚报》)

  丝绸之路,见证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大运河,印证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二者联袂入遗,可喜可贺。不过,在高兴之余,人们不免有些担忧,申遗成功后相关景点门票会不会随着身价提升而水涨船高呢?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以往一些景区成为“世遗”后,门票大幅上涨几乎成为惯例。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次年6月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华安大地土楼群等门票就分别上调五六十元。而纵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九寨沟、皖南古村落等著名景区,也都在申遗成功后纷纷涨价。

  申遗的目的,旨在唤醒全社会对于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申遗成功成为“涨价有理”的代名词,人文自然景观变成“看不起的风景”,这显然有悖于申遗的初衷。同时,更可怕的是,由门票涨价所形成的“申遗经济学”,无形中会误导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的思维理念——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忽视对遗产的保护。比如,丽江古城为了商业开发,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来,导致世界遗产原本的真实性变了味;故宫长期处于旅客接待超饱和状况,过多的旅客对故宫的路面、台阶、彩绘、局部装饰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害……

  涨价赚了个盆满钵溢背后,落实到保护上的资金却极为有限。有调查显示,一些景区门票收入除去上缴政府、财政、旅游公司和维持人员开支的资金,平均用到遗址资源保护上的资金往往不到10%。乡土建筑保护专家、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指出,有些“申遗”之所以“变味”,源于有的申请者动机不纯,单从坐收渔利、追求政绩的角度出发,导致遗产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严重损害其价值。

  与一些景区热衷涨价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澳门老城区最核心区域的25幢建筑和8处广场空间打包“申遗”成功后,非但没有增加票价,反而被辟为“免费参观区”,任何人皆可自由观赏。澳门官员解释说:“我们用公费维护世界遗产,希望通过它来教育市民,也通过它让外来的游客了解澳门,而不是想着如何去掏老百姓的口袋!”这种责任和担当令人敬佩。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河南嵩山、湖南崀山等景区在申遗成功后均表示不会涨价,此次大运河入遗后,杭州也立即承诺坚持“博物馆不收费、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的运河综保“三大目标”不动摇。“申遗成功不涨价”不仅是给公众吃了颗定心丸,更是政府立下的一份军令状,明确了政府加大投入保护世遗的责任和使命。有必要让这一理念成为共识,推动各地走出“重申遗轻保护”的怪圈,下大力气保护好这些瑰宝。 张枫逸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