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运河三老"之一谈大运河申遗成功:挑战在后面(图)

2014年06月24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朱炳仁近影

  一个创意加一封信

  2005年12月中旬,古文物专家罗哲文与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到杭州开会,“杭州铜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前去探望。他向郑老惋惜地说起,自己为大运河上一座步行桥翻修的项目流产了。郑老说,这座桥建不成,咱们还可以搭另一座“桥”——通向运河申遗的“桥”,把大运河的文化风貌历史价值保护下来,展示给未来的世界。朱炳仁当时就被这个创意吸引,他们三人随即揭开了大运河申遗之序幕,被尊称为“运河三老”。

  大运河属于活着的遗产,至今仍在使用中,当时国内外专家对其申遗争议很大。到底能不能申报?是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还是人文景观遗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记者齐欣的建议下,2005年12月,三人连夜起草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并寄给了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这封公开信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掀起了人们关注运河保护的热潮。

  次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刘枫领衔58名全国政协委员群起响应“运河三老”的呼吁,草拟了一份影响深远的“大运河申遗提案”。随即,由国家文物局牵头,联合运河沿线35个城市共同参与的全国大运河资源调查工作启动。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一条运河变无价宝

  2007年,扬州成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牵头城市,同年举办了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邀请来自世界运河城市的市长和代表们交流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经验。当国外的运河城市市长们见到京杭大运河时都惊呆了,自家门口的运河马上被比了下去。由此,京杭大运河在世界上的名气逐渐响亮,保护和申遗进入“快车道”。

  沿河城市开始关注运河水质、生态环境、民居保护,古建在原貌不变的情况下变身旅游区、博物馆、文创园区,甚至不是大运河的沿河城市也开始关注和保护自身的文化遗产(如茶马古道)……申遗的过程,让大运河甚至整个中国意识觉醒,站在世界的高度来规划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让其继续为当地发展服务,在新时代继续创造财富。

  在这一点上,朱炳仁是保留性赞同的,他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零保护”。他说,大运河是不断变化的,保护是为了促进发展。运河边必然会出现新的建筑、新的风貌,这是每个时代为它注入的精神和文化。在和原建筑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对其改造以更好地促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是运河的巨大价值所在。

  一声感慨抒发志向

  大运河申遗成功了,但在朱炳仁的心里,却是感慨与唏嘘多于激动。

  他说:“最该高兴的、为大运河申遗付出毕生精力的古文物泰斗罗哲文先生已于两年前仙逝,另一位古建筑大家郑孝燮年已98岁,罹患心脏病,我们甚至不敢把这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告诉他。”朱炳仁成了“运河三老”中唯一见证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人。

  访谈中,他回忆起2006年和罗老、郑老在江浙一带的大运河段考察时,年过九旬的郑老见到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杭州广济桥,欢快得像个孩子,兴奋地喊着:“广济桥,我终于又来看你了!”郑老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深厚的爱,让朱炳仁深深动容。他清楚,申遗成功固然高兴,但挑战还在后面,他将尽其余生绵薄之力,做好大运河这项巨大的活态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也是他对前人最好的致敬方式。本报记者 汪灵犀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