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彝家新寨保留传统文化:黑红黄三色为主 牛角装饰

2014年07月03日 16:10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凉山各地注重彰显彝族文化特色,保护和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产业——

  一幅彝族浮雕绘画,占去了新房大半面墙,虽然还没有添加色彩,但整个浮雕十分传神:居中的一名毕摩身披察尔瓦,手持法器;左侧一名女性低头认真地制作着彝族漆器;右侧另一名女性则欢快地跳起了达体舞。6月12日,记者一走进喜德县拉克乡新村村,就被房屋上的大型浮雕吸引住了。

  “这幅彝族浮雕绘画是根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创作的”,喜德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马海支支说,《勒俄特依》讲述了彝族先民对大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浮雕上墙,凉山彝家新寨建设眼下正盛行这一装饰手法。“建设彝家新寨,凉山各地在文化设计上都下了功夫”,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机关党委书记安图说。

  记者 詹萍 吴梦琳 何勤华 张红霞 文/图

  A

  黑红黄三色和牛角装饰新房

  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蓝顶黄墙的一栋栋独立小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间。走到近处,只见家家户户围墙上都有黑、红、黄三色为主的装饰图案,窗檐上有类似“牛角”的雕饰。

  “这些都是根据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设计的,黑、黄、红三种颜色是彝族人传统的主色调。一般说来,黑色代表庄重、尊贵;黄色代表美丽;红色则象征热情、勇敢、向上。”一名曾参与房屋设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房屋顶或窗檐上翘起的“牛角”,源于彝族对牛的崇拜。“你看这个,彝族特色就很明显。”在一户农家房屋前,村支书陈德俊指着墙上的浮雕告诉记者,浮雕的图案主要包括彝家用的桌子、酒杯、碗等餐具,颜色是传统的黑、红、黄三色,层次感分明,条纹清晰。

  民主村建彝家新寨时,拉克乡干部专门从西昌请来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全村整体风貌打造。征求村民意见后,设计公司人员决定外墙采用浮雕装饰,与绘画相比,浮雕更具有立体感,同时保存的时间更长,大致可保存15年之久。

  在马海支支看来,浮雕装饰更能突出喜德的特色,“喜德是彝族漆器之乡,运用浮雕更能展现出喜德彝族漆器之美。”“其实,房屋外墙装饰图案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与彝族服饰、漆器、刺绣一致的传统花纹,主要包括鸡冠纹、指甲纹、羊角纹、火镰纹等,以及一些取自自然界的植物花纹。”喜德县语委主任吉伍依作介绍,这些图案都来自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逐渐演变为美观的工艺图式,另一种则是直接明了地取自彝族生活中的人物、物件以及历史故事传说等。

  除了家家户户的房屋,不少彝家新寨的围墙等公共资源,也被充分利用,打造成了文化艺术墙。“根据各村的情况,我们会进行不同的设计。”甘洛县文化馆馆长吉孜哈土告诉记者,文化艺术墙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绘画、语录、诗歌、谚语等,图文并茂地介绍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起源、彝族传说等。

  不过,“现在一些彝家新寨的文化装饰设计,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加工,随意性有点大。”吉伍依作说,如果相关部门能进行规范就更好了。

  B

  银饰房和锅桩保留传统习俗

  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村民忙着新房装修,村内的基础设施也在加紧完善。这个以黄色为房屋主色调的小村落,外观上看起来与其他的彝家新寨很相似,但走进屋内,会发现它有些与众不同——家家户户多了一间小小的“银饰房”。

  除了房屋围墙等外观设计,凉山在彝家新寨新房内部的构造上,包括改池子、留锅桩等在内的一些细节,都会充分考量彝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当地的一些传统习惯。“30多年前,一个彝族工匠把彝族银饰加工的手艺带进村里,一传十,十传百,如今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银饰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乐青地乡党委书记吉瓦什坡说,为了更好地打造银饰加工产业,2013年在瓦曲村开展彝家新寨建设时,专门规划了设置在村活动室里的一百多平方米的银饰展示厅和银饰加工厅,同时也为每家每户规划了一间专门的银饰加工作坊,让大家住进新居后,能够方便地进行银饰加工。

  这样的设计,在冕宁县漫水湾镇西河村更加典型。西河村邀请清华大学的专家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新建的民居划分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接待型、餐饮娱乐型、经济实惠型,由村民结合自己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户型。“虽然州上没有明确规定新寨该如何设计,但各地在建设中,都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彰显当地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同时保护和挖掘当地一些文化产业,没有让这些传统的东西随着新房的建设而消失。”凉山州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延伸阅读

  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申报

  本报讯(记者 吴梦琳)近日,记者从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获悉,该州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组织申报工作已启动,实验区的建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个的项目保护提升到对其依存的自然、人文等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根据要求,要申请申报凉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在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价值观、民间信仰和诸多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该空间可以是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机制;当地群众具有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当地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建立了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工作人员。

  据了解,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具有重要作用。凉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文化拥有者即村民的自觉保护为中心,在政府领导和专家指导下,构建科学有效的凉山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