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唯一状元科学家吴其濬:精于植物研究(图)

2014年07月08日 13:34 来源:大河报 参与互动(0)

模拟贡院考场

信阳固始吴其濬故居

  作为状元高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吴其濬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著,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的奇迹。

吴其濬画像

  今年高考结束的第二天,一个关于状元的微信在朋友圈疯转: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刘子壮、王云锦、陈沆、刘春霖。

  第二份: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一份名单上全是清朝状元;后一份全是当时落第秀才。谨以此文宽解所有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人生处处是考场,人人可以圆梦。”

  这个微信乍一看很震撼,仔细一看经不住推敲,认真想想又觉得很有道理。

  经不住推敲的有三点。首先,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等人并不是“清朝落第秀才”,他们入清后拒绝科考,甚至“以死坚拒”。第二,傅以渐、毕沅等人虽然如今知名度不如吴敬梓、蒲松龄,但他们的仕途和学问都很成功,傅以渐后代人才辈出,傅斯年即是他的七世孙。第三,科举1300年,状元不过五六百人,落第者以十万百万计,数量相差如此悬殊,这两个群体有可比性吗?

  尽管如此,这个微信的主旨却很有道理:别太把考试当回事。考试考的只是书本知识,而人生需要历练,也需要机遇,考第一未必成才,落榜也还拥有海阔天空。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等等,正是放弃科举,才拥有了更广阔的人生。

  中国人过去太看重考试,太看重科举了。因为对古人来说,科举是“华山一条路”。

  传统社会是官—民二元结构,“官”是一种稀缺资源。科举制度提供了“读书—当官”、向上流动的途径,吸引了几乎所有知识分子终生孜孜以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话曾深入人心,反映出全社会对科举的热望。

  当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时候,科举过于强大的影响力就成为一种束缚和阻碍。而明清科举以朱熹注四书五经为标准教材,采用八股文考试,全天下读书人毕生精力投入其中,科举无意之中成为人才的牢笼。而在同一时代,西方年轻人则有很多人生选择:当海军、当工场学徒、当药剂师,甚至当海盗,都是有前途的职业。

  “科举是封建社会成熟完备的选官制度。”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穆朝庆说,“晚清时期,不是说这个方法陈旧了,只能说考的知识陈旧了,指挥棒指错了方向。”

  有趣的是,在八股取士的清代,河南唯一的状元吴其濬却成为著名植物学家。据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介绍,在1300多年科举史上,这是唯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建树的状元。

  丁忧八年研究固始花草

  固始城关镇中山大道北侧,一座两层小楼青砖灰瓦,红漆雕栏,气度雍容安闲。这里是清代状元吴其濬的故居。清代两百多年,河南仅有这一个状元。

  与唐宋相比,明清河南状元人数急剧下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政治中心迁走,河南也失去了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僻处一隅的固始吴家,却是河南清代科举的一抹亮色,吴其濬的祖父、父亲、兄长都是进士,母亲是翰林院庶吉士许家齐之女。

  生长在这样一个科举世家,教育条件极为良好,加上自幼异常聪颖,吴其濬21岁即考中举人,7年后,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他更是高中状元,使家族三代积淀结出硕果。随后,吴其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此时他父亲吴烜任礼部右侍郎,哥哥吴其彦任兵部右侍郎,父子三人均供职于朝廷,一时荣耀无比。

  中状元四年后,吴其濬的父亲不幸病逝,他与兄长奉柩归里,在家丁忧。孰料家里连遭丧事,他哥哥和母亲先后辞世,吴其濬连续在家丁忧八年。这八年,从32岁到40岁,正是人生黄金年龄,如果换其他人,可能就虚度光阴了,但一个特殊的爱好,反而成就了吴其濬。

  吴其濬对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据说这兴趣源自一种神秘水果的魅惑,这位状元似乎也是个“吃货”。大约十来岁时,吴家来了位远方的客人,带来一种新奇的水果,看着像鸭蛋,吃起来像橘子但味道更好。吴其濬很好奇,这是啥东东?问父母,父母皆不知,问客人,客人说是别人送的,自己也说不上名字。这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从此对五彩缤纷的花花草草都有了异乎常人的兴趣。

  丁忧在家,有了大把的时间,既不用钻研八股文,也无俗务缠身,吴其濬的个人兴趣得到了释放的机会。回到固始的第二年,县城东边的史河两岸,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这里“东瞻大山,西望城郭,史水自南逶迤而北,河干蒹葭,秋时如雪……两岸人家多以种桃为业,数十里如绛霞”,“恐桃源洞未是过也”。吴其濬在河边买了大片田地,“堤上种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同时建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亦种奇花亦种菜”,他将植物园命名为“东墅”。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吴其濬即借阅到大量有关植物学的古代文献,在“东墅”,他一面静心阅读这些古籍,细加考辨,一面亲自栽培、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同时还时常背上干粮到野外,对家乡各种花花草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的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初稿的主要框架,大约就是这个时候写作的。

  宦游天下成就科学名著

  服丧期满,吴其濬回京任职,他清廉、勤政、能干,道光皇帝曾给他八字评语:“学优守节,办事认真。”因此仕途十分顺利,先后出任礼部、兵部、户部侍郎等职,这时他已以植物学知识渊博著称,道光皇帝曾拿出宫中罕见植物让他辨识,并询问他黄瓜始于何时等问题。

  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吴其濬开始外放为封疆大吏,先后出任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并曾署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可谓“宦游半天下”。这段时间,吴其濬政绩出众,颇得朝野好评。这位大员对吃喝玩乐、收受贿赂、玩弄心眼、拉帮结派没兴趣,而对各种工程技术有着浓郁的兴趣,他曾深入云南矿区,总结采矿和冶炼生产,写出《云南矿厂工器图略》、《滇南矿厂工程图略》,除记载云南矿产资源外,还对矿物知识、采矿技术进行研究探讨,是中国矿业工具和矿厂经营管理最早的专著。

  吴其濬最大的兴趣和成就,还是在植物学领域。宦游大半个中国的生涯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实地观察各种植物,采集标本,并绘出图谱,描述其形态和生长情况。这项工作长期而艰苦,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有的植物在湖南没找到,到了云南才找到。有的长期寻找仍难以采集,令他耿耿于怀,在《植物名实图考》卷六“油头菜”条下,他写道:“余屡至,皆以深冬,搜采才所得,至今耿耿。”

  吴其濬还将一些野生植物移栽到盆中,观察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这位正省级高官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山野大泽,向农夫和药农请教,甚至向放牛娃请教,“蔽”有结实和不结实两种,就是他从放牛娃口中知道的。真正的不耻下问,真正的海纳百川,这样的心态和艰苦努力,让他收集到民间海量的植物知识。

  吴其濬政务繁忙,白天处理公事,晚上伏案写作,长期辛苦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为了集中精力完成钟爱的著作,他在山西巡抚任上请求辞职,可惜上天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还没回到固始,他就在山西病逝了。

  其时,他的《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尚未完全整理好,继任的山西巡抚陆应谷对吴其濬十分感佩,用了两年时间整理遗稿,并校勘印行,完成了吴其濬的遗愿。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记载文献为主,共22卷,收集古代与植物有关的文献800余种;《植物名实图考》共38卷,记述植物12大类1714种,比《本草纲目》多500多种,也超过了历代本草,是历史上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著作。这本书所记植物分布19省,其分布之广,也是前所未有。尤其所绘图谱精美准确,广为人称道。该书曾被翻译为德文、日文、英文,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位状元高官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著,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的奇迹。 (全文完)

  本文的采写工作,得到河南省社科院穆朝庆研究员、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悉心指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