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代宗师》编剧徐皓峰:而今武侠片缺侠客精神

2014年07月11日 13:41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的中国电影,与徐皓峰有不少关联点。年初,导演陈凯歌根据徐皓峰的长篇小说改编成的武侠片《道士下山》开机;4月,作为电影《一代宗师》编剧之一的徐皓峰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7月初,徐皓峰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师父》开机。而这些,均与“武侠”两字有关。

  近日,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徐皓峰《藏身与下山:徐皓峰的武侠镜像》新书沙龙上,徐皓峰,评论家李敬泽、止庵、史航和演员张译等人就徐皓峰的武侠小说及纪实文学创作与读者展开交流。

  至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出版6部徐皓峰作品,分为非虚构与虚构两类。其中《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武人琴音》为讲述上世纪30年代拳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武学造诣与生活言行等武术实践的口述纪实;虚构类则是《武士会》、《刀背藏身》、《道士下山》等三部。

  徐皓峰对中国传统武学和民间武人的研究兴趣,源于家族一位长辈的影响,这就是他的二姥爷李仲轩。李仲轩在上世纪30年代因为拜师习武,历经坎坷后成就较高武学修为。后来,徐皓峰追随李仲轩并帮他整理形意拳谱的遗存与心法,对武学开始理解并渐有心得。

  在之后数十年内,徐皓峰专心于搜集和整理民间武术资料,采访众多民间武术高手、佛学者,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向。 经过长时间接触名家、积累资源后,徐皓峰开始动笔,“因为这些人给我讲的拳理,让我觉得需要用一种方式传承下去。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方式,为了让自己的诗得以流传,就写小说,把诗镶嵌进小说里,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是拳理镶嵌进了小说里,希望它得以流传。其实我最得意的不是我制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些比较简洁的关于武术的知识点。”

  “那些口述历史可以说是宝贝,但我记录得很压抑。因为接触的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采访的时候,他们说的都是同样的话。包括我的二姥爷在内,他同样的话说了一年;其他的老人一个礼拜拜访两次,说的都一样,三年之后我忍不住了,说你能不能讲点别的,然后遭到了批评:‘你不会学习,每次我在相同里都有一两句不同,这一两句就是关键,但你没有听出来。’”徐皓峰回忆。

  徐皓峰通过这些老人,遇到了传统中国的武人与江湖:“中国传统的文人,严格地说,在清末书院体制被取消后就不存在了,新出现的是海归留学生。文人不存之后,武人还残留着文人的影子,把过去的一些东西保留了下来。”

  除了写武侠小说,徐皓峰近年来更多地参与到多部武侠片的创作中,他表示,对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我交往、采访的对象都是武林人物或江湖人物,我对他们的言谈举止很熟悉,所以我写武侠小说、拍武侠电影真的很自信。”

  参与多部武侠片的创作,徐皓峰也有自己的感悟。 他坦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武侠片处在“极其衰落的时期”,就连港式武侠片在美国也没有市场。而今武侠片中也往往是有武无侠,缺少侠客精神,事实上,民国武术大家的“武”并不代表暴力,“侠”也不见得是飞来飞去的,关键在于“武和侠的平衡”。

  陈凯歌执导的《道士下山》,已经被宣传成“民国功夫喜剧大片”,在新书沙龙上,有读者问此作何感想,徐皓峰回答:“陈导的电影还没有拍完,现在连一个30秒的片段都没有出来,只是几张剧照,我们不好去评判。对于艺术品,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一样的,这样世界才能越来越有意思。”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