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沉没战舰致远舰将重建(图)

2014年07月24日 10: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北洋海军水兵合影

  致远纪念舰复制工地,地上是此前出水的神秘残骸碎片

  北洋水师绝非仅仅是一支舰队,在更高的层面上,它是为中国打开近代化进程的阶梯。

  北洋水师的出现,使中国有机会采用近代化的教育、体制和技术,使近代化改革走上现实轨道。

  “每个牺牲都是不朽的”这句话,对北洋水师来说,应该是最贴切的形容。

  在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水师学堂”荒芜的庭院中,有着一条线型优美的明轮汽船,这就是慈禧的专用汽轮永和号。随着1965年操江号在日本神户被解体,北洋水师所有的战舰都已经走入了历史的背后,只有这艘我国保留下来唯一一艘清末蒸汽轮船,依然能够让我们回味那个时代艨艟的影子,这是一艘清末振兴海军过程中,向外购买军舰时附送的火轮船,其精美的雕刻,仿佛制作竖琴一般细腻的工艺,让我们隐约感到,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为了实现近代化进行的那一次自强努力,曾有着异乎寻常的认真。

  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远,虽然所有的战舰都已经烟消云散,但北洋水师的各大舰,从救生圈到机关炮,居然几乎都有遗物留下。北洋水师时代修建的铁码头,至今仍在使用。可是,很少有人注意过它们,造就了他们的神秘感。在中国,在日本,很多北洋水师的遗物湮没在佛寺、神社、墓地,已经几乎不为人知。

  每一件北洋水师的遗物,都在展示着那个时代的军人和战舰不同的性格、风貌,让寻访者为之感动,亦忍不住为之扼腕。其实,每一件北洋遗物,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镇远舰的大锚上弹痕累累,记述着海战中的血火;从西京丸船腹中取出的平远舰主炮炮弹仿佛记载着水兵的长呼:我们的炮弹打不响!几乎每件北洋水师的遗物,都带有独特的历史信息,从对这些遗物的分析,可以重现当时海战和北洋建设过程中的若干画面,甚至可以破解一些历史悬案。

  在过去的十年间,笔者曾穿梭于国内外,试图寻找北洋水师这支舰队在世间存有的残骸,作为对邓世昌们的一份纪念。

  海战沉船出水记

  2014年7月10日, 辽宁省丹东港大东港区码头一侧鞭炮齐鸣,人头攒动,复制北洋水师致远纪念舰的舰体合龙工程正在进行。这是一艘丹东人自筹资金,以一比一的比例复建的一艘仿古战舰,将重现邓世昌麾下这艘中国巡洋舰的雄姿。该舰计划于2014年9月17日下水,此后将成为丹东新建的甲午海战纪念馆的一部分。

  致远舰“重生”

  丹东港是我国在东北地区的三大港口之一,曾被孙中山先生作为东方大港之一列入《建国方略》,年吞吐量达一亿六千万吨。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奉命护送陆军登陆鸭绿江口增援朝鲜战场,在丹东附近的大东沟海区与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烈海战。在这场殊死奋战中,北洋水师计有四艘巡洋舰壮烈战沉,管带(舰长)邓世昌、林永升、林履中、黄建勋及其麾下七百余人以身殉国。根据记载,这四艘战舰沉没的海区,便位于今天丹东港正在进行建设的新港港区附近。海军将领邓世昌和致远号上的两百多名官兵,就长眠在丹东港前方的大海之中。

  重建的致远舰将是一种纪念。以致远舰为代表的北洋水师,是中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强运动的象征。邓世昌们的梦想,在今天已经终于渐渐实现,这是我们可以告慰这些先人的地方。

  神秘残骸出水

  就在致远纪念舰复制工地的一侧,一批神秘的战舰残骸吸引了参加舰体合龙工程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人。扭曲的钢梁,撕裂的钢板,无一不昭示着它们和当年那场战争息息相关,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就来自那艘120年前沉没在大海之中的致远舰?

  这些遗骸,确实来自一艘北洋水师战沉于大东沟的战舰。笔者恰巧参加了一点对它的鉴定工作,可将其中的奥秘与读者略作分享。

  2014年3月,丹东港集团在进行新港航道开挖工程的时候,于预计航道中心线偏左侧位置,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并将其中一块残片打捞出水。由于此处正是当年甲午海战的古战场所在地,接到报告的该集团副总经理宋沛然先生立即怀疑这条沉船可能属于北洋水师。

  此时,丹东港集团已经有意进行致远纪念舰的复制工程。假如发现的确是当年北洋水师曾浴血奋战的战舰残骸,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出于对水下文物的保护意识,丹东港集团当即将这块舰体残片送到北京,进行初步鉴定。经过辨识,这块长七十多厘米,由三块钢板铆接而成的残片引起了相关人士极大的兴趣,很快认定其锻造和连接特征与十九世纪后期欧洲舰船的材料十分相似,而且在其残片的一侧,还发现其钢板上残存有若干热带海洋生物遗骸附着,昭示着这艘沉船年代久远,而且曾在接近赤道的海洋中航行过。

  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沉没的四艘战舰,均建造于十九世纪后期。北洋水师在东亚海区的活动范围北起海参崴,南到新加坡,在大东沟海战中沉没的四艘战舰都曾经在热带海区航行过。因此,其舰体都具有和发现残片相近的特征。

  3月16日,十余件舰体残骸被从施工船上转移到码头,其中包括多件薄厚不一的钢梁、钢板,也有若干疑似舰体梯阶、工具的残件。有关专家当即进行了测量和检验。

  在鉴定过程中,有几件物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其一是一块带有翻卷创伤的锻制钢板,由于长期埋藏于水下泥土之中,其上的双排大型铆钉孔和锻造的分层特点昭示着北洋水师建军时期典型的造船工艺;其二是一道已经扭曲变形的钢梁,造型厚重,在船体结构上,这应该是一条连接舰体两舷的横梁。虽然因为扭曲难以计算确切长度,但残长超过五米无疑,显示这部分残骸属于一条吨位超过千吨的较大船只;其三是在其附近打捞上来的一枚残缺的金属弹头,据测量和对比,推测属于一枚哈奇开斯大型机关炮炮弹,这种火炮甲午海战中的中日双方都曾大量装备,这发炮弹很可能是击中该舰后爆炸并遗存下来的。

  一切都导向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这很可能是一艘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苦战之后沉没的战舰。

  “铁底湾”的巡洋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省有关部门曾在大连海域发现了北洋水师济远舰残骸并进行了部分打捞,但这艘济远舰在甲午战争中被俘,而后在日俄战争中触雷沉没,当时已经属于日本海军。自此之后尽管经过多年考察,尚无任何北洋水师沉没舰只的遗骸,被相关权威机关确认发现。邓世昌们的忠骨,始终没有找到。

  在下午举行的鉴定会上,各路专家各抒己见,都认为所发现的残骸最晚不会超过民国中期,所有遗物的特征昭示着这艘沉船与一场海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极大可能属于在甲午海战中战沉的北洋水师战舰。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把从旅顺到丹东一线称为中国的“铁底湾”,从甲午战争开始,经过日俄战争、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都有大量船只在此沉没。但具体到丹东大鹿岛海区,在三十年代之前沉没的舰只,超过千吨者除北洋水师舰只之外并无记载。

  在陈先生发言之后,有专家注意到沉舰钢板上依然遗存着少量黑色油漆,更增大了这一推测的可信性。因为在从清末到民国,沉没在这一海区的各国舰船中,只有采用维多利亚涂装的北洋水师舰艇有较大面积黑色的油漆。如果这艘沉舰真的属于北洋水师,那么它究竟属于哪艘战舰呢?专家们初步推论,被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暗示这些残骸可能属于一艘英制战舰。

  一个星期之后,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得出残骸的技术鉴定结果,确认其钢材形制符合十九世纪后期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所用板材特征,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水下考古中心将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以得出科学结论。显然,这还要等待丹东方面的考古工作给出更多的证据。宋沛然先生表示,丹东港集团将会和考古单位密切合作,尽其所能揭开这一谜团。

  不久,相关机构认定,这条沉船确实属于北洋水师的一艘英制巡洋舰。

  那么,这艘战舰,是否就是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巡洋舰呢?

  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共有三艘英制巡洋舰不幸战沉,即致远舰、超勇舰和扬威舰。据日方资料记载,战后曾两次对致远号残骸进行破坏性打捞,并观察到致远号龙骨已经折断,舰体断成很接近的两个部分。在打捞作业中,日方将致远舰大部残骸包括螺旋桨打捞出水,还有一名日本潜水员因为卡在残骸中丧命。这次发现的沉舰舰体在水下部分保存较为完整,故此不大可能属于致远舰。

  根据初步水下勘探,这条侧埋在淤泥中的战舰残长约六十米,这与超勇、扬威两舰长六十四米的记录较为接近。但由于两舰形制相同,沉没的位置也比较接近,在进行实质打捞之前,很难判断沉舰的最终身份。

  生死相依兄弟舰

  超勇和扬威是中国于1879年12月向英国订造的撞击巡洋舰(因船体前部水下装有锋利的冲角而得名)。

  当时派出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高级军官林泰曾、邓世昌为首,两百余人的接舰代表团远赴英国,要求由中国人自己将巡洋舰开回国。

  这些在当时英国难得一见的中国人,让纽卡斯尔人印象深刻。今天提起这两艘军舰,他们还会唱起当地最著名的诗人赫斯雷谱曲的民歌:《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Chinese sailors in Newcastle)》。赫斯雷在歌词中写道:走在纽卡斯尔街上的中国水手有着古铜色的皮肤,他们留着辫子,在英国的街头左顾右盼。

  两舰于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也是北洋水师最早的两艘巡洋舰。1882年和1884年,中日双方在朝鲜半岛先后发生两次军事冲突,超勇、扬威两舰曾以二对七,在仁川挫败了日本舰队登陆的企图。此后,随着北洋水师更多战舰的加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中国在十九世纪后期第一次控制了东亚的大洋海权。这其中,超勇号和扬威号功不可没。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中最大的海战大东沟海战爆发。此时,当年威震东亚的超勇舰和扬威舰已经老态龙钟,是北洋水师战舰中战斗力最弱的,但仍勉力跟上队列,奋勇抗敌。战斗开始后,日本联合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故在距离北洋水师五千米以外突然向左大转弯,直扑位于最右翼的超勇舰和扬威舰。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在进至距“超勇”三千米时,开始炮击。“高千穗”、“秋津洲”、“浪速”随之开炮。超扬虽处绝对劣势,仍不屈不挠地进行还击。13时08分,“超勇”、“扬威”击中“吉野”舰的后甲板,引爆了露天堆放的弹药,“吉野”顿时冒起浓烟。几乎同时,“高千穗”、“秋津洲”也先后被击中受伤,紧接着“浪速”也被命中。然而十余年前的世界名舰终究已经老迈,在四艘1894年的世界最新式巡洋舰的打击下,两舰先后中弹起火。

  13时20分,一颗大口径敌弹射入早已创伤累累的“超勇”舰舱内,引发大火。因为战前三年清廷已经停购海军炮械,“超勇”舰上的水密门橡胶都已老化破烂却无从更换,舰体涂漆也不得不使用廉价的易燃火漆,因此起火后尽管奋力扑救却惘然无效。随着日方的攻击越来越猛烈,“超勇”逐渐向右倾斜,但“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最终于14时23分沉没。管带黄建勋落水后拒绝救援,随舰同沉。其姊妹舰“扬威”在日方打击下同时遭到重创,亦燃起了大火。管带林履中一面组织救火,一面继续发炮抗敌,并试图驶离战场施救,不幸却被高速逃跑中的“济远”号穹甲巡洋舰拦腰撞上,水线下撞开一个大洞,舰身倾斜,渐渐沉于大海。管带林履中悲愤万分,毅然蹈海自尽。两艘战舰结伴离开纽卡斯尔,又结伴殉国于大东沟,仿佛一对生死相依的兄弟。

  根据专家看法,丹东港这次发现的,很有可能是这两兄弟舰其中一艘最后的遗骸,其扭曲的钢梁,残缺的甲板,无一不在证明着当日的苦战。相关鉴定结果,正在等待权威机关的确认和发布。

  等待120年的容颜

  当沉舰残骸打捞出水的时候,专家们惊讶地发现,由于长时间埋藏于泥下,当年的钢板依然闪烁着银色的金属光泽,仿佛那场海战就发生在昨天。或许,那是依依不舍的战舰,展现等待了我们一百二十年的容颜;那是曾经浴血奋战的中国水兵对于一个强国梦的呼唤。

  在我们离开丹东的时候,船厂的总工程师孔先生告诉笔者,建成的致远纪念舰,将被停放在丹东新港最前端的突堤处,船头直指大海,成为丹东新港的守护神和地标。 ◎本版文并供图/萨苏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