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洋海军购舰后无船坞 曾被嘲笑为“有鸟无笼”

2014年07月24日 14:4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旅顺的黄金山顶,可将这个曾经的“远东第一要塞”尽收眼底。山脚下不远处就是大连辽南船厂,厂内124年前修的旅顺船坞至今仍在使用。

  走进船厂,可看到整个船坞呈船形,是用半米长的条石一块一块砌成的,几十名工人正在约12米深的坞内修理大型船只。这些条石是一百多年前从山东石岛运来的,打下了岁月的烙印,但依旧坚固结实。

  厂史专家姜广祥说:“当年主持修建旅顺船坞的官员叫袁保龄。德国专家善威主张用砖砌坞,但袁保龄认为‘砖坚必不如石’,这场激烈的‘砖石之争’持续了4个月,善威最终屈服。”124年过去,船坞风采依旧,时间证明袁保龄是对的。

  遥想当年,北洋舰队的25艘大大小小的舰船都曾在此保养修理,船坞旁现存的拴船铁桩、老厂房见证过这一切。这支龙旗飘扬的舰队,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用15年时间、花了上千万两白银打造出来的,主力战舰全部购自英、德两国。这支买来的海军,能否决定大清王朝的命运?

  第一单

  11条蚊子船

  “看,这36米长的炮船就是蚊子船,是清朝买回来的第一批军舰。”山东威海甲午战争博物馆的馆员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说。一旁的游客点着头,思绪跟着回到了140年前。

  1871年,琉球的商船遭遇风暴漂至台湾,因言语不通,54名船员被当地土著杀害。1874年,与此毫无瓜葛的日本竟借口为琉球船民报仇,派出三艘军舰,大举入侵台湾。这一役给清廷的震动极大,“天朝上国”被西洋人欺负过,但绝没想到蕞尔岛国日本都敢肆无忌惮地挑起事端。

  清朝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海防筹议,全国沿海的督抚、将军大讨论后决定加强海防。英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立刻瞅准机会,向总理衙门大臣奕䜣、直隶总督李鸿章推荐英国的“蚊子船”。赫德推荐的“蚊子船”船小炮巨,清廷接连购买了11艘,其中6艘配备到了北洋水师,4艘给了南洋水师,还有1艘被两广留用。蚊子船买回来后,缺点也显露出来:航速迟缓,船头巨炮不能转动,射击时要靠调整船身来瞄准……若船头装50发炮弹,船尾必须装数吨压舱物,否则船头就沉到水中。这样的船显然无法出远洋作战,只能近海防御。对于急需攻守利器的清朝来说,蚊子船不免让人失望。由于蚊子船“飞”不了太远,在远海进行的大东沟海战中,它们没起什么作用。想拿“蚊子”当大炮,那是不现实的。日本围攻威海时,蚊子船在防御战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北洋水师的6艘蚊子船最终都被日本人俘虏了。

  第二单

  被忽悠的巡洋舰

  接踵而来的外患,不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1879年,日本不顾清朝反对,悍然吞并琉球。这时候日本已有了3艘二等铁甲舰,耀武扬威。

  赫德等人再次抓住机会,又向李鸿章推荐英国新推出的撞击巡洋舰,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舰首暗藏坚固的撞角结构。“可保追赶碰坏极好之铁甲船。”清廷决定订购两艘,命名为“超勇”、“扬威”,并于1881年派出丁汝昌率领邓世昌等二百余名官兵,第一次走出国门去英国接舰。

  1881年10月15日下午,海面上波涛汹涌,下着暴雨,回国途中的“超勇”、“扬威”两舰行驶至香港外海,突然看到6个渔民坐在木筏上拼命呼救。尽管自身处境险恶,但丁汝昌仍要求“超勇”停航救助渔民。被救上来的船主姓黎,他的渔船被狂风打破了,船上有17个人被冲走了,只剩6个人抱住木筏活了下来,已在海上漂了两天。水兵们给这些可怜的渔民拿来吃的和干衣服,军医也来给渔民治病。这些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国家拥有海军的骄傲。长达两个月的回国旅程中,“扬威”舰曾因缺煤独自在海上漂流两昼夜,锅炉舱还曾不慎起火,但水兵们克服了这些困难。途经的各国均鸣炮祝贺清朝军舰第一次独立的远洋航行。水兵们还曾遇到成群结队的飞鱼飞上船,捡起来就可煮着吃,大开眼界。

  两舰回国后,李鸿章却有些不满意,因为这两艘巡洋舰和赫德事前所吹嘘的不同,它们并不能搭载李鸿章最看重的鱼雷艇。赫德惹恼了李鸿章,再加上前几年“蚊子船”的问题,李鸿章感叹:“中国的科技远不如人,自难免受人宰割,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

  第三单

  圆梦铁甲舰

  就在李鸿章向“海上霸主”英国购舰受挫之际,新兴军事强国德国向清朝伸出了橄榄枝。

  走在今天的山东威海老港口,远远就能看到岸边停着一艘白色舰桥涂装、黑色舰体的铁甲舰,威武雄壮。这是2005年制作的“定远”舰的复制舰,长94.5米。初到这里的游客都不免感叹一句:“船好大啊,这么漂亮。”120多年前的清朝人见到自己国家拥有这样的铁甲舰,该是何等的骄傲!

  19世纪末期,铁甲舰这种同时拥有钢铁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犹如重装的骑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攻击力,是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象征。1877年时,日本拥有了3艘二等铁甲舰,频频兴风作浪。北洋大臣李鸿章多次上书:“近来日本有铁甲三艘,遽敢藐视中国,耀武海滨。”、“中国无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时。”南洋大臣沈葆桢临死前念兹在兹:“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大臣们的苦谏,终于打动了西太后。1880年,清朝驻德大使李凤苞在欧洲经过反复考察,最终选定在德国订购两艘铁甲舰。德国的造船经验不如英国,但他们要价低廉,对来自远东的顾客异常热情,不像英国人那么傲慢。1885年7月,“定远”、“镇远”两舰建成从德国回国。“定远”舰排水7220吨,宽18米,吃水6米。它和“镇远”舰的装甲、火炮口径虽不算世界之最,但在远东无与匹敌,被称为“遍地球一等铁甲船”。

  如同父亲盼望远道归来的游子,李鸿章要求两艘铁甲舰每到一个港口都要向他汇报。两舰经过新加坡时,到港口参观的华侨络绎不绝,纷纷欢呼。因为就在此前的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中,法国人的军舰轻易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船,弱小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急得清廷发上谕要“大治海军”。

  今天的我们,站在“定远”复制舰上,仍能感受到120多年前的那份荣耀。“定远”舰首两个炮台处各有双联装的305毫米口径巨炮,它和“镇远”包裹的钢甲厚达30.5至35.5厘米。“这些大炮,都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是李鸿章的最爱。”女讲解员还特别提到,“定远”舱内设有淡水机20台,每日用蒸馏法制淡水,可供300人用。

  第四单

  英德相争 北洋得利

  1887年的中秋节,邓世昌是在埃及尼罗河上度过的。这一天他正指挥着刚建成不久的“致远”舰往祖国的方向开,同行的还有“靖远”、“来远”、“经远”三艘新式巡洋舰和“左队一号”大型鱼雷艇。傍晚时分,五艘舰船在埃及靠岸,邓世昌和其他舰的舰长一起上岸,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这是他们这一年来难得的闲暇时光。长达3个月的回程中他们要忍受狂风大浪的袭击,要小心提防暗礁,因为每一艘船都价值几十万两白银,容不得出现半点闪失。在航程中,邓世昌一度高烧不退,但他仍坚持亲自指挥驾舰。

  在岸上,埃及人看到中国水兵们更觉稀奇。每个中国水兵都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服饰上更是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智慧,管油的衣服上画个油壶,生火的画把铁铲,铁匠带着铁砧,鱼雷匠则扛着一条鲤鱼。由于天气太热,这支龙旗舰队在当地还雇了16名更耐炎热的黑人,由他们负责给各船添煤生火。

  1887年12月10日,五艘舰船抵达厦门,北洋水师的主力都在那里等着他们,“定远”舰上更是奏响了雄壮的军乐。“致远”舰等四艘新式巡洋舰的质量很让各方满意。回想起1885年购船时,朝廷各方曾为了在英国还是在德国造吵个不停。最终,清廷决定在英德各建两艘。这一招还真起了作用,建造过程中,英德双方就互相竞赛,各指出对方的缺点,无形中帮助提高了四艘舰的质量。甚至德国首相俾斯麦也关注到了这场竞争,指示德国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的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四艘新式巡洋舰的加入,使北洋舰队的实力大增。在大东沟海战中,四艘巡洋舰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更成了中国海军史上最悲壮的一幕。120年前,“致远”舰不幸沉没了。现如今,辽宁丹东方面正在复制该舰,将于9月份下水,以纪念甲午战史。

  有船没坞的尴尬境地

  就在各艘外购舰船陆续回国的同时,北洋舰队遇到的一个大麻烦就是有船没坞,舰船无处按期修理,坏了就没办法了。等到大型铁甲舰“定远”、“镇远”回国,北洋舰队更是被外国人嘲笑为“有鸟无笼”,舰船甚至要去“假想敌”日本的长崎修理。最终李鸿章亲自选址东北要塞旅顺,修建船坞。

  1882年寒风料峭的晚秋时节,一个神色凝重的大清国政府官员,乘船从天津大沽口来到旅顺口。这个人就是袁世凯的叔父袁保龄。袁保龄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是清廷漕运总督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21岁中举人,36岁任内阁中书,参与编撰《穆宗毅皇帝实录》。袁保龄到了旅顺后,常常要站在寒风中查看图纸,坐在马车中不停地奔波。在他的指挥下,周边炮台、电报局、水陆医院、水雷营等工程陆续建了起来。但由于前任黄瑞兰留下的拦潮大坝工程是个“豆腐渣”工程,坝底的胶泥未曾挖净,随时有崩溃的危险。1883年10月底,又遇连日暴雨、狂风巨浪,袁保龄带领民工以及当地驻军,奋力抢险。连续奋力工作了4年,袁保龄为旅顺港的建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83年开始修建的旅顺大坞专为“定远”、“镇远”舰量身设计,长达132米。这个“亚洲第一大坞”的建成,使北洋舰队终于有了自己的维修基地。可袁保龄却因心力交瘁,中风病倒。在他的建议下,旅顺港的剩余工程对外招投标,最终由法国人承包帮着完成了。

  1890年,耗时8年的旅顺船坞正式建成。可惜的是,此前一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不幸病故。公道自在人心,真正做出过贡献的人,后人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他的侄子袁世凯倒也被后人记住了,但是以另一种方式。现如今大连辽南船厂的办公楼内,塑有一尊袁保龄的铜像,陪伴着这位勇敢实践者的不仅有百年船坞,还有当今最先进的各种战舰的模型。厂史专家姜广祥对记者说:“之所以要为袁保龄立像,是因为我们觉得,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像袁保龄这样做事,那我们的强国强军梦肯定能尽早实现。”袁家的后人也曾到厂里祭拜过袁保龄,深深地为这位先辈感到自豪。

  有头没尾的海军建设

  到了1888年,北洋舰队共有大大小小25艘舰船,其中购自英国的有12艘,购自德国的有10艘,确确实实是一支“买来的海军”。这一年,清廷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水师正式成军。25艘舰船上飘起猎猎龙旗,太平洋上又多了一支不容忽视的海军力量,还赢得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名号。

  回顾北洋水师的建军历程,大清朝就像一个内向、不与世界接触的老人,在被列强逼迫到没办法的时候,终于打开国门,一步一步与世界接触。买蚊子船的时候,官员们对外国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委托海关的英国人帮忙,船造好后也是请英国人帮我们送回来。到后来,胆子大了一点,还是委托海关的人买,但巡洋舰造好后就是我们的人去接了。再往后,想买铁甲舰,我们已不再通过海关,而是自己直接去找船厂。我们那些驻外的文人大使,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自主选择购买国家和工厂,买的时候还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要求有鱼雷艇。就这样,我们的眼界越来越高。可就在渐入佳境的时候,一切又突然停掉了。

  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把大清朝研究得很透彻。他说中国失败后会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两艘铁甲舰买回来后,清朝确实太平了几年,可“大治海军”的上谕言犹在耳,朝廷的关注焦点,就已经从千疮百孔的漫长海疆,转移到了北京城柳绿荷香的“三海”,转移到了风景如画的颐和园。1891年,丁汝昌的一位幕僚随舰队访问日本时写道:“今夫与日本之海军力比较,当在伯仲之间,然日本年购大舰,月增强盛。我若安于目前之海军,不讲进取之术,将来之事未易遽言。”

  J198 J233

  摄影刘航 J214 制图冯晨清 H126

  读史

  1871年

  中国藩属国琉球的商船遭遇风暴漂至台湾,因言语不通,54名船员被台湾土著杀害,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

  1875年

  光绪元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艘炮船,此为清朝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

  日本不顾清朝反对,悍然并吞琉球。而在国内的西北角,清朝和俄国在新疆刚刚结束战争。同年,清朝向英国订造了两艘巡洋舰超勇号、扬威号。

  1880年

  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

  1881年

  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4年

  中法马江之战中,法国人的军舰轻易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船,弱小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1885年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防护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1888年

  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舰队。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