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朝内81号》:"雷人"惊悚片为何能以小博大?

2014年08月01日 10:5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 《京城81号》利用北京“朝内81号”的“都市传说”效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加之极具震撼力的海报、预告片以及“国产首部3 D惊悚片”的噱头,再配合所谓的“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成功将观众引入电影院。

  ◎影片越烂,反倒越激发起观众的观影热情,这一景观的始作俑者当追溯到2013年的电影《富春山居图》 ,正是这部无法用正常思维欣赏的影片令人们真正见识了所谓“负面营销”的魅力,也激发了观众的“审丑”热情——观众逐渐认识到,原来电影不仅可以看,更可以用来聊。

  2014年暑期档,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小时代3》 《后会无期》这类“粉丝电影”如何再创票房奇迹时,一部名为《京城81号》的国产惊悚片却成为乱入的搅局者,上映短短十来天,票房已突破3 . 5亿,不仅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国产惊悚类型电影,更引起了人们对国产惊悚类型片的关注和思考。

  若是把马徐维邦于1926年拍摄的影片《情场怪人》看作中国第一部惊悚片的话,国产惊悚片的发展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惊悚片一度化作惊悚元素融于反特片中,如“十七年”时期的《羊城暗哨》 《古刹钟声》 ,“文革”之后的《猎字99号》 《雾都茫茫》 《神秘的大佛》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各大国有电影厂面临体制改革与转型探索,中国电影曾经历过短暂的商业片浪潮,其中亦不乏质量较高的惊悚片作品,如《黑楼孤魂》 《银蛇谋杀案》 《血色清晨》 《圣保罗医院之谜》等。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惊悚片由于成本低廉、易于运作逐渐成为一批青年导演进入电影创作领域的突破口,如阿甘执导的《凶宅幽灵》 《天黑请闭眼》 ,张菁执导的《七夜》 ,张秉坚执导的《窒息》等,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虽然也有李少红执导的《门》这样较为精良的制作,但整体而言,国产惊悚片在市场上仍处在相对边缘的地位。

  近年来,“80后” 、 “90后”逐渐成长为国内主力观影群体,这批观众的观影经验更多是通过DVD光碟积累,而大量诸如《惊声尖叫》 《午夜凶铃》《咒怨》 《女高怪谈》等经典好莱坞、日韩恐怖惊悚片正是通过DVD光碟风靡于各大高校,因此这批观众对惊悚片有着潜在的类型需求。2011年7月8日,由钟继昌执导的惊悚片《孤岛惊魂》上映,以500万的投资博得9000万的票房,成为国产惊悚片以小博大的经典范本,尽管该片的成功更多归功于所谓的“粉丝效应” ,但似乎已经可以预见惊悚片在未来国内电影市场,尤其是暑期档中的广阔前景。基于上述原因,《京城81号》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

  可以说,暑期档观众的类型需求加上强势的营销策略,促成了《京城81号》票房上的成功。 《京城81号》在营销上做足了文章。此前的惊悚片由于投资较小,很少做强势宣传,但即使默默无闻地放映,也会偶尔上演票房佳绩,典型如《密室之不可告人》 。而《京城81号》不仅投资翻了数倍,更在影片公映前8个月就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影片利用北京“朝内81号”的“都市传说”效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加之极具震撼力的海报、预告片以及“国产首部3 D惊悚片”的噱头,再配合所谓的“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成功将观众引入电影院。

  但值得深思的是,虽然《京城81号》取得了高额票房,却依然无法逃脱国产电影“叫座不叫好”的规律。悉数近十年来“叫座不叫好”的国产电影,不难发现这类影片所共有的特征有:一、影片的精华都在预告片里;二、制作与剧作成反比,即制作越精良,故事越糟糕;三、无论其为何种题材,何种类型,最终都呈现为喜剧片的观影效果。 《京城81号》无疑再次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 ,花了很多钱,却依然没拍出一部好电影。

  虽然影片披着惊悚片的外衣,却交叉讲述了发生在京城81号这座古老宅院里的两段不伦不类的爱情故事。第一段故事发生在民国,讲述了一个青楼女子爱上了京城81号霍家的老三,却被娶进门嫁给死去的老二配冥婚,后又为老三生了个孩子,最后被老大爱上并自杀身亡的奇特命运。第二段故事发生在当代,讲述了该青楼女子的台湾孙女爱上了一个大陆有妇之夫后,搬回老宅并差点被已经得了精神病的原配吓出精神病的奇葩经历。两段故事被主人公的作家身份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倒是印证了一位豆瓣网友的戏言:国产恐怖有三宝,凶宅、作家、太姥姥。

  因此,尽管影片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恐怖音效试图惊吓观众,却无法阻止影院里传来的阵阵爆笑声;尽管影片的营销团队不断通过各种媒介高呼该片是“票房与口碑双赢” ,却无法屏蔽网友在微博、朋友圈及门户网站上的犀利吐槽。当然,再嘲弄的笑声和再激烈的吐槽,也无法阻止影片票房的节节攀升。于是又回到了那个令人熟悉的景观:影片越烂,反倒越激发起观众的观影热情。这一景观的始作俑者当追溯到2013年的电影《富春山居图》 ,正是这部无法用正常思维欣赏的影片令人们真正见识了所谓“负面营销”的魅力,也激发了观众的“审丑”热情——观众逐渐认识到,原来电影不仅可以看,更可以用来聊。

  面对此情此景,悲观的电影人哀叹道德与美的缺失,斥其为“贱格”电影;乐观的电影人则认为中国电影正在重新被定义,期待多年的商业电影终于到来,何必替观众的品位担心!相比之下,笔者倒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的确,中国电影曾经过分沉迷于追求意义和教化,却忽略了电影自身的娱乐性,而这类电影的风靡恰恰印证了新一代观众对电影的全新态度:惊悚片拍成喜剧片又如何,只要高兴就好。正如编剧林黎胜所言: “现在花钱看电影的人高兴比电影本身的意义更重要。 ”

  当然,笔者相信,观众并非都是庞勒笔下的“乌合之众” ,亦非真的愿意“娱乐至死” 。当更多的国产影片开始提高投资、重视营销时,自然会开始比拼故事的含金量,影片的趣味、观众的品位亦会随之提升。只是希望这一天能够快点到来,因为笔者也花了很多钱,却也依然很难看到一场好电影。孙建业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