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黑龙江东宁抢救朝鲜族“击打舞”

2014年08月01日 17: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每个周五的下午,黑龙江省东宁县朝鲜族小学击打舞传习基地都有一群朝鲜族孩子身穿传统服装,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击打舞,“咚咚”的击打声伴着优美的舞蹈在传习基地的上空飘荡。

  “在现代文明与古老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下,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日渐式微。当年我们寻访到朝鲜族击打舞时,这一舞种已经濒临灭绝,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如今古老的击打舞又能在东宁舞起来、传下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东宁县文广新局局长董歧山说。

  提起抢救朝鲜族击打舞,时间要倒回到2009年初秋,东宁县文化馆副馆长舒楷接到一个老文化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在当地三岔口镇有一个朝鲜族老人李明子,会跳朝鲜族最古老的舞蹈——击打舞。听到这个消息,舒楷十分震惊,因为他所了解到的是当时已几乎没人会跳击打舞了。于是他和同事急忙驱车前往,但当时并没有找到这位老人。

  好事多磨,当舒楷等人第3次专程到三岔口镇寻访时,终于见到了老人。“一听说我们要看她表演击打舞,李明子流泪了,脸上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用布满老茧的手擦去泪痕,嘴里哼着我们听不懂的朝鲜族歌曲,在照相机快门声中快乐地跳起来。”舒楷在讲述几年前的寻访经历时仍难掩激动的心情。

  击打舞是朝鲜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朝鲜族农乐舞的一种。击打舞动作简单,是舞蹈者用手、指、掌、腕、肘等处的关节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或是桌面而产生不同节奏,以此来伴舞。李明子以平时吃饭的桌子做道具,她时而单臂击打,时而双臂击打,肘部击打作为强音,整体听起来节奏明快清晰、动作优美。跳了5分钟左右,老人的动作就明显放缓,气息紧促,额头渗出细汗。“现在岁数大了,身体不行了。”老人遗憾地说。让老人更为惋惜的是,曾经在喜庆的日子与伙伴们一起表演的舞蹈,如今只剩她一人在孤独地跳着。

  三岔口镇是黑龙江省朝鲜族自治大镇,朝鲜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45%。朝鲜族击打舞最早诞生在田间地头,经过上百年的演变,渐渐成为朝鲜族举行祝寿、嫁娶、庆祝丰收等活动时酒宴上的即兴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今,朝鲜族击打舞已入选黑龙江省非遗名录。

  为了将这一传统舞蹈传承下去,2012年,东宁县文化馆在培养了两名朝鲜族青年作为传承人的基础上,把它搬进了当地小学课堂,建立了东宁县首个非遗传习基地。“朝鲜族小学应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尤其是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当时正逢文化部门在推广朝鲜族击打舞,我们两家单位一拍即合,建立了朝鲜族击打舞的传习基地,开启了我校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次新的尝试。”东宁县朝鲜族小学金校长说。

  为了让朝鲜族击打舞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东宁县文广新局还邀请有关专家为击打舞的发展出谋划策。2013年3月,吉林省延边大学舞蹈系主任韩龙吉看到朝鲜族击打舞的视频资料时十分激动:“这就是朝鲜族最传统的东西,朝鲜族舞蹈、长鼓就来源于此,是研究朝鲜族舞蹈的活化石。”这位研究了一辈子朝鲜族舞蹈的专家,再次燃起创作热情,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重新创编了由多人表演、表现朝鲜族热烈劳动场面的击打舞。全新打造的击打舞,不仅在东宁百年县庆、非遗展演等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且逐渐走出东宁,登上了黑龙江省首届非遗博览会的大舞台,还获得了一等奖。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