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作家为广东文学“热带雨林”增添斑斓色彩

2014年08月03日 16:0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郭小东

  □图/文 羊城晚报记者 吴小攀 实习生 张甜甜

  7月27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评论版发表专版文章《广东女作家为什么那么红?》,其中罗列了黄爱东西、筱敏、张欣、张梅、盛可以、盛琼、魏微等人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以此作为广东女性文学创作很“红”的证明。文章刊出后,引起关注。有读者提出,其实,不仅广东女作家没有所说的那么红,在全国的文学坐标系里,广东的男作家同样也没那么红。至少是健在的大多数的广东作家都仍只是“广东粮票”——其有效性(影响力)鲜有越过岭南的。何谓“广东作家”?如何客观评价广东女作家的创作?广东女作家为文学的“本土性”创作提供了怎样的注脚?

  “大马路写作”与“背街写作”

  羊城晚报:请概述一下1949年以来广东当代女作家的创作的基本情况。

  郭小东:广东女作家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有:郁茹、黄庆云、紫风、郭茜菲、仇智杰等。1942年,女作家郁茹发表中篇小说《遥远的爱》,那一年她20岁。1957年郁茹的《一只眼睛的风波》,获得了全国儿童文学三等奖。1983年她的长篇小说《西湖,你可记得我》,获得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黄庆云的长篇小说《刑场上的婚礼》,有很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有:何卓琼、筱敏、伊妮、张欣、张梅、彭名燕、李兰妮、刘西鸿、黄虹坚、关夕芝等,90年代以后,广东女作家大量涌现,魏微、盛可以、盛琼、王海玲、吴君、黄爱东西、梁凤莲、郑小琼、林渊液……对广州本土文化的关注,梁凤莲是近年较为突出的一个,她作品的题材,或多限于广州的大街小巷,也许这样才更具本土性。如果说其他女作家是在大马路上写作,梁凤莲就是在背街写作,自然各有各的优势。当然传播的广度和力度,背街或略为逊色,但这种本土创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羊城晚报:广东女作家为广东文学贡献了什么?

  郭小东:广东女作家的创作,给广东文学带来一些重要的东西,有特别的格调与味道;广东改革开放社会光怪陆离的种种,通过她们特有的管道和细腻的方式言说,这是男性作家难以取代的,比如说“小女人散文”。其社会价值和革新意义,是崇高还是反崇高,都没有关系,作为一种南方的格调与味道,它们有存在的优势。优雅的、细腻的笔触,在现代生活中拥有一份古典的情怀,一份俗世的温暖,这些都是人性所渴望的。而像筱敏那样,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或许更具人文价值。不能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广东为女作家们提供了各种表达的可能性。

  为“文学政绩”引进作家是问题

  羊城晚报:有人看了上期我们的策划专版后说,黄爱东西、张欣、张梅、盛可以、盛琼、魏微……这些女作家不能全都算是广东作家,您认为呢?

  郭小东:筱敏、张梅是广东籍,从本土意义上讲,她们是广东作家。但在绝对意义上去谈本土和客居,已经毫无意义。中国的文学体制从1949年来,就是国家一体化。前30年也许还有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地域和文学流派,后30年基本上没有了。第一,文学社团没有真正形成;第二,文学的地域风格日渐消淡。第三,受行政区划变动牵制。如果不把文学的一体化搞清楚,对很多文学现象无法评说。

  羊城晚报:文学研究者对“广东作家”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

  郭小东:按有关规定,只要户口迁来广东两年,或在广东生活5年,就可以参加广东文学评奖。这可算是给广东作家下的定义。强调国家文学的一体化,就是考虑有关行政问题的时候,首先尊重国家制度。你连广东作家的身份都不是,你的作品怎么可能当做广东文学呢?

  广东文学创作,为什么首先要是广东作家?这不是评论家的意思,而是一体化的弊端。因为有户口制,由此衍生了一些奇怪现象。比如说:对本土作家培养乏力,却到外地寻找出了名的作家,然后把他们作为人才引进……作家的流动本身不是一个问题,但通过行政方式,达到文学政绩,流动就是一个问题。

  羊城晚报:能不能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进行定义?比如,欧阳山是湖北人,但他创作的《三家巷》就是广东味很浓的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谈广东文学,是不是更科学、更有价值?

  郭小东:作家群分两种:地域作家群、区域作家群。前者是文化的,后者是行政的。现在说的广东作家,是一种区域身份,而不是说他的创作题材一定是广东的。就文学创作而言,地域文化烙印于作家是深刻的。南方有不同的方言,南方人的母语思维,牵制了方言向国语的转化。写作从思维到语言到文本,这个转化过程,南方人有很多障碍。在文字和语言大一统的要求之下,文学创作是以北方语系作为标准的,南方文学有从思维到语言到文本的转换过程,北方作家不存在这样的过程,他们的母语思维能更直接抵达文本。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隔阂,是天然的,许多作家终生都难以改变这种状况。欧阳山作为外省籍的作家,虽然他的化解是有效的,但他的叙事语言与格调依然是国语的。

  文化自信是本土性应有前提

  羊城晚报:那么,广东文学应该是向北方标准靠拢,或者退回寻找自己的特色?

  郭小东: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文学创作有一个地域文化系统知识养成及人文化成的问题。广东文学创作无须向他地域文化靠拢,也无法靠拢。本土性就是差异性,异质性写作是文学风格的要求。广东文学创作,来自北方的评论与意见是重要的,但不必过于仰仗他者的肯定。足够的文化自信,是本土性应有的前提。

  羊城晚报:您觉得有必要强调文学的本土性?

  郭小东:我觉得非常必要,这是文学风格多元的要求。虽然行政管理是一体化的,但我们还要强调文学创作的地域风格,希望有地域文化自觉的作家出现。即使是在提倡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的年代,也还强调民族风格、喜闻乐见。各个不同区域对不同的文学形式、文学表达,有相对的喜好。差异性所形成的共同性,才是我们这个问题的关键。广东文学五光十色,斑斓多姿,有多样性的物种,可以用“热带雨林”来形容这个作家群的整体风貌,这实际上也是广东文学内在追求的一个境界。

【编辑:王牧青】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