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镇远铁锚流落日本被刻图案:弹痕仍存 险被造军械

2014年08月04日 17:08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镇远”主锚卧在日本福田海神社的石台上,锚头被刻上了“不动尊”图案 ,右下方留有海战中的弹痕 摄/法制晚报记者 吴海浪

  法制晚报讯(甲午遗证报道组 蒋伊晋)

  ·引言·

  两甲子匆匆过去,历史并未走远,当年日军的“战利品”在日本并不难觅。面对这些“甲午遗证”,中国人当如何反思?日本人又当反思什么?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并不是简单地反思战争胜败,而是为了超越历史、超越战争,是中国人、日本人乃至相邻国家的相处与未来。

  日本冈山县市郊一处偏僻的山岭中,一副本属于海洋的铁锚赫然倒卧在石台上,百年锈迹早已掩盖住它原本的钢铁本色。

  1894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十多年前花重金从德国购造的“镇远”铁甲舰正式登上甲午战场,多次命中敌舰。但由于清政府整体军力的落后,“镇远”并未逃脱被日军俘获的命运,随后还被日军使用,甚至在退役后充当靶舰,最终解体。舰上的铁锚,也随之流落异国。

  2014年7月1日,《法制晚报》甲午遗证报道组前往日本冈山县吉备津,探访这副遗存在福田海神社的“镇远”主锚。

  当年堂堂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主锚,现如今却成了一个小神社中的“不动尊”,用来祭祀日本人餐盘中的牛。

  神社奇观 百年铁锚 与神像为伍卧石台

  从吉备津车站出来步行5分钟,记者来到这里唯一的一家餐馆,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知道山上的福田海神社有个铁锚”,但是他并不清楚这个铁锚来自“镇远”舰。他只告诉记者,那座神社供奉的并非神或人,而是被屠宰的牛。日本人好吃牛肉,他们希望这里每年三月的祭祀可以让那些被吃掉的牛的灵魂升上天界,不要怨恨。

  出了餐馆,沿着一条狭窄得仅够一辆车通行的公路向山上走不到5分钟,就能看到一个写有“牛鼻环冢”的大牌子立在路边,往旁边的小路一拐就能看到这座名叫“福田海”的神社。

  令人吃惊的是,还没进入神社,记者抬头就看到了卧在神社中堂后方一块大石台上面的“镇远”主锚。因为经历上百年的风吹雨打,远远就看到铁锚已经锈迹斑斑,整个表面呈赤红色。在周围青山的映衬下,铁锚上的赤红色显得格外刺眼。

  在铁锚的两侧还分别端坐着两座神像,其中一座神像手捋长须,拿着长枪,模样与中国关公有些相似,而另一座则看似佛教中的十八罗汉。

  记者走进后发现,整个神社中空无一人,记者一行在神社中的“镇远”主锚旁观察讨论了好一会儿,一位中年女士才闻声从神社旁的一间民居向记者走来,她是这里唯一的讲解人员——长谷川悦子。长谷川悦子向记者介绍说,这两座神像分别叫“行之使者”和“理源大师”。

  伤痕累累 弹痕仍存 险遭切割制造军械

  登上放置铁锚的大石台,近距离触摸这个历史超过百年的“镇远”主锚,记者发现,这副铁锚的锚爪上有明显的折裂后修复的痕迹。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这是“镇远”在战争中被打坏的。在铁锚的锚头靠右处,也有一个明显的“伤口”,很像弹痕。陈悦告诉记者,这个“伤口”确实为海战中遭炮击造成的。

  靠近铁锚仔细查看,在铁锚的左侧有一个标准的六角星图案,里面依稀可以看到刻有英文字母。经辨认,这个六角星图案就是建造了“镇远”的德国伏尔铿船厂的厂徽,里面的英文字母写的是“改良马丁锚”。在铁锚的上方还刻有“1007”、“380LP”等字母和数字,陈悦告诉记者,“这些编码是铁锚的生产编号。”

  对于“镇远”舰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陈悦曾在其著作《北洋海军舰船志》中这样描述:“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二舰结为姊妹,互相支援,不稍退避,多次命中敌舰……(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镇远’305毫米巨炮命中日本旗舰‘松岛’,引发大爆炸,日方死伤近百人,‘松岛’失去战斗力……”

  作为这条巍巍铁甲舰上的主锚,却险些被投入铁炉,成为日本太平洋战争时期打造战争军械的原材料。

  长谷川悦子告诉记者,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号召全国捐铁制造军械,吉备津当地人决定将这副铁锚也捐出去,无奈怎么也抬不动。于是当地人决定先将锚切割后再捐赠,不过还没切割成功,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追问来历

  日本舰长 赠家乡示战争胜利

  在神社正中央由岩石建成的神台顶部,为何要放一副船锚?长谷川悦子告诉记者,据说是因为船锚的锚冠从正面看去,浑似牛鼻环,所以放在了这座神社之中。

  关于这具铁锚是如何出现在这个神社中,神社里并没有资料记载。但长谷川悦子告诉记者,她从资料中看到过,当年“镇远”舰在大阪解体,一个“福田海”的信徒买下了这副铁锚运到这里,但对于具体是谁购买的,花了多少钱,当时日本人是怎么将这副长4米、宽2米、重达4.5吨的铁锚运到这里来的,长谷川悦子自己也说不清楚。

  对于长谷川悦子关于“镇远”铁锚如何出现在这里的说法,曾进行过考证的陈悦予以否认。“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副铁锚是当时日军‘西京丸’号的舰长送给这里的,因为当时‘镇远’舰被俘后,是由‘西京丸’拖回日本的,通过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到,在被拖回日本的时候,这副铁锚的锚爪是断的,‘镇远’舰被编入日本舰队的时候使用的锚是日本后来配的,不是这种德国原厂产的。”

  陈悦说,因为“西京丸”的舰长鹿野勇之进为冈山人,这副铁锚正是由他运回家乡送给“福田海”以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

  法制晚报讯(甲午遗证报道组 蒋伊晋)  

  被施“墨刑”

  锚头中央  刻有“不动尊”符号  

  长谷川悦子望着“镇远”主锚告诉记者,这里是神社的中心。因为船舶上的铁锚通常都非常重,下面放置铁锚的大石块本身也很重,两个非常重的东西一起“镇在这里”,任何牛鬼蛇神都能镇得住。

  在“福田海”的宣传册上关于这个铁锚的介绍极为简单——“‘镇远’铁锚,‘镇远’是甲午战争中和日军作战的中国(当时称清国)军舰名。现在这副铁锚被封为‘不动尊’,供祭祀所用。”

  在锚头的正中央,刻有一个符号,并被涂成白色。长谷川悦子告诉记者,那就是代表“不动尊”的图案。

  这让人不禁联想起中国古代的墨刑——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在铁锚的旁边,有一个由近700万枚五颜六色的牛鼻环堆砌成的“牛鼻环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也是这座建立于1900年的神社的闻名之处。这些牛鼻环的颜色鲜艳,外表崭新,与“镇远”铁锚的破旧不堪对比强烈。

  长谷川悦子告诉记者,因为她的主要任务是向游客介绍“镇远”铁锚旁边的牛鼻环冢,有人问起才顺便介绍一下旁边的这个“镇远”铁锚。

  拼死作战   主力战舰  威海湾触水雷受伤被俘

  根据《李文忠公全集》可知,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批准北洋大臣李鸿章以283万两银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两艘同型的铁甲舰,并亲自拟题舰名“定远”、“镇远”。“镇远”舰于1885年10月正式编入北洋舰队,在北洋海军服役将近10年后,于1894年正式上甲午战场作战。

  “镇远”舰是清政府北洋海军的主力战舰之一,主炮和“定远”舰一样,也是四门30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巨炮。“镇远”舰曾在黄海海战中立下战功,在北洋海军成军时,和“定远”、“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和“威远”舰,被并称为北洋“八大远”。

  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共计21艘,日本国内建造的就占10艘;而北洋海军同一级别的军舰共10艘,仅“平远”舰是由福建船政建造的,其他均购自外洋。

  1894年夏季,日本借朝鲜问题挑衅生事,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面对短短几年里急速扩张成为亚洲第一的日本海军,成军后六年间未添一舰的北洋海军,在装备技术上已经完全被对手超越。在当年9月17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苦战告败,尽管“定远”、“镇远”等舰拼死作战,创造了重创多艘日舰的不易战果,但终究无法改变因为装备技术落后、后勤补给缺乏所造成的颓势。

  “镇远”最后虽然没有沉入海底,但是没有逃脱落入敌手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1894年11月14日凌晨,“镇远”舰在进入威海湾时不慎触到水雷浮标,舰体擦伤8处。因为国内唯一能执行大型军舰修复任务的旅顺船坞此前已经失陷,“镇远”舰注定无法修复,舰长林泰曾愧愤自杀。

  威海保卫战末期,1895年2月11日,“镇远”舰代理舰长杨用霖在舰舱内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命诗后,用手枪从口中自击殉国。之后,“镇远”舰被俘。

  编入日军  进攻旅顺退役后当靶舰

  在日本海人社出版的《世界的舰船》增刊《日本军舰史》中对“镇远”编入日本海军后的历史有详细记载。

  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基地刘公岛失守,19世纪末期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从此土崩瓦解。同日,“镇远”舰被日军俘获,2月27日由日舰“西京丸”拖航至旅顺。随后日方对机器部件和船体进行检修,7月4日驶抵横须贺换装武器。1895年3月16日,“镇远”舰连名字都未改被编入日本舰队,并于3月21日被列为二等战舰。

  日俄战争中“镇远”舰被编入第3舰队第5战队,参加了对旅顺的进攻和1904年4月10日的黄海之战。1905年5月27日参加对马海战。1905年12月12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退役,后作为试验新弹药破坏力的靶舰。1912年4月6日在横滨解体。

  “镇远”舰拆解后,所遗留的部分船锚、锚链、炮弹等被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由海关缉私船“飞星”和招商局轮船“隆顺”号运回中国,其中一副铁锚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日专家说 

  日本并非国小兵弱

  北洋舰队表面第一

  日本明治大学和平教育登户研究所资料馆馆长、日本近代史研究专家山田朗教授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清政府靠着当时GDP亚洲第一的“雄厚国力”,先于日本在1888年建成了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但事实上,到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前夕,日本的国力很明显已经超过了清朝。

  据统计,1893年日本财政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实际决算为11377万日元,相当于7585万两白银。同一时期,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867万两白银,双方差距已经非常小。从财政管理水平看,日本更接近现代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接近30%,而中国只有大约3%-4%,双方集中国家财力的水平差距极大。

  到1894年开战当年,日本还通过发行战争债券聚拢巨额民间资金用于军事,双方差距进一步减小甚至让日本反超中国。由于财政收入相对充足,日本国力增强,日政府对军队提供的武器装备、训练质量等等,在先天条件上都要优于清政府。

  清朝的北洋海军虽然成军之时号称亚洲第一,但多年没有更新装备,甚至军舰连大修都无法满足,而财政窘困、国力薄弱就是主要原因。

  中国虽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亚洲第一的铁甲舰,但是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所谓“第一”成了一个表象。北洋海军的军舰不仅舰龄长,而且性能已经落后,没有资金进行改装。但日本除了三景舰、“吉野”号等,战前还向英国订造两艘新型战列舰“富士”号、“八岛”号,性能远远压倒老式的“定远”、“镇远”,造价也更加高昂。

  山田朗教授认为,甲午战败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技术因素,政府体制落后特别是财政体制落后,再加上官员腐败、地方离心让清政府距离当时GDP亚洲第一的位置越来越远,国力的减弱直接导致军队缺乏投入,令清政府难以赢得战争。而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能否集中本国一切资源,一盘散沙式的国家和军队必然失败。

  文/甲午遗证报道组 蒋伊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