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父子兵共赴抗日战场 儿子牺牲父亲求建衣冠冢

2014年09月04日 14:39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父子抗战”档案

  昨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江苏省档案馆向社会公布了部分江苏“抗战胜利档案”,其中有一份就是“扬州父子两代人热血抗战”的故事。他们是谁?有着怎样惊天动地的故事?本报请专家对这份档案进行了解密。

  父子参军

  召集数百学生决战西乡

  在这批档案中,一封纸张泛黄的信件引起记者的注意。封面是编号为319号的公函,事由:“呈为青年尽忠报国舍身抗战流血沙场尸骨难寻为国所致乞念忠魂请为恩准令饬褒奖编叙忠烈史迹建祠衣冠坟墓以重国典而慰忠魂事由”,日期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十六日,附了一封信,3页多纸,1000多字,作者姓名为刘伯阳,当时的职业是“江苏省建设厅公路杨浦各线桥梁管理员”。

  在这封信中,刘伯阳首先回顾了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及陈其美投身辛亥革命的经历,“破产助饷起义”,在攻克南京一役中立下汗马功劳,而在“江阴举义出兵讨袁一役”中,被打折了腿,落下终身残疾。

  抗战之际,“小儿升林已十八岁,卒业于扬州省农中学,与多数学生一样,志愿从军抗战”,刘伯阳把此事报告淮扬警备司令并奉李司令面谕,“即命刘伯阳召集包括刘升林等在内的学生数百名,成立学生队抗战”,后因李司令离扬,该队“乃并于陈文司令指挥节制”,“在扬州昭关坝抗战,后将该队调于扬州西乡作战”,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一月十日,“驻扬日本永津天谷两侵略军万余并有扬州绥靖伪军加入,进犯陈军阵地”,“是役升林首先率学生队奋勇进攻敌军阵地,会战七次,于敌以重大打击,战争正在得利之际,不幸小儿升林为炮弹所中,身躯被炸粉碎,竟致难寻尸骨”,行文至此,这位父亲的伤痛可谓彻骨铭心。他继续写道:“窃查升林生性忠心爱国,少年舍身为国抗战,不料殉国阵亡,该子虽已成仁,无奈伯阳为国伤腿,现已年老,事变抗战而又伤子,舐犊情深,心痛切骨,言念及此,伯阳能不肝胆崩烈(裂)。”

  为国阵亡

  老父请求为儿建衣冠冢

  那么,刘伯阳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在信中说:“查该陈文司令现已不存在,惟有伯阳屡呈升林阵亡情形,伏读报章,现经江都县张县长编叙江都县事变所有爱国抗战之优秀分子为国抗战殉国忠烈史迹之际,窃思伯阳伤后得生该子,事变为国奋起抗敌国而忘身公而忘私,大仪一役不幸战地阵亡,尸骨粉化,为国所致,乞念为国阵亡忠魂,请为恩准令饬特将升林编于史迹,并请从优褒奖建祠,准予给一公地俾葬衣冠坟墓,以重战功而慰忠魂,是否有当理合备文陈请。”这封信除呈给县长外,还呈江苏省淮南行署陈主任。

  市党史办徐皎皎告诉记者,刘伯阳信中所提到的那次战斗,应该就是当年的“公道桥伏击战”。关于那场战斗,当时的《泰报》曾经报道过三次。战斗发生在1938年11月4日,《泰报》11月7日第一版做了报道,11月18日还有报道,12月16日、17日又连续转载了《苏省社》报道,一则标题为:“大仪敌犯我南小街因死伤甚众仍退原阵地仙邵之敌未有活动”,另一则标题为:“敌犯天长被击退仁和集失而复得敌被击毙百余向西南败退”。在刘伯阳的信中,也明确写到了儿子“大仪一役不幸战地阵亡”。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