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汉口开埠后张家口成为北方茶都 堡子里老城仍住人

2014年09月05日 11:27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8月26日,山西晋中榆次——河北张家口。途经雁门关,行车9小时10分钟,行程556公里。

  之前,25日在山西晋中榆次采访行程58公里。

  目前,总行程2526公里。

  当年,茶商们赶着牲口拉着车,从山西出发,有两条路:一条过雁门关到张家口,称“走东口”;一条出杀虎口到呼和浩特,称“走西口”。

  如今,我们选择“走东口”,上二广高速,转张石高速到张家口,一天内抵达。所行路线与当年大致重合。

  行程

  名家茶话

  一个口,三种城

  特派记者李皖 发自河北张家口

  张家口的阳光是白亮的,天空碧蓝,高空的风把云拉成细条状,下面长城开了一个口子,城门上书“大好河山”。

  明显感觉是到了北地了:光线、气候、风土里有一种微妙细节,透着说不出的不一样。阳光下干热,阴影中透凉,此地人嗜茶,与前一站晋中,一下子拉开好大距离。

  我们的“名家茶话”被安排在桂府茶楼,一个满楼是茶、茶风扑面的地方;交谈对象是刘振瑛,张家口地方史专家,本地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记者:刘老师,刚才你在路上说的,“一道长城,小大两门;一条商道,下上二堡;一条铁路,西东两区”,对张家口的概括真是非常精彩,能不能再解读一番?

  刘振瑛:张家口先有小境门再有大境门,先有下堡再有上堡,先有西区再有东区,发生顺序是反着的,非常巧合。而塑造这座城市的东西,先是长城,再是商道,最后是铁路。伴随着这三样,形成小大境门、下上二堡、西东两区三种城市格局;三种城市格局,产生于明、清、现代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记者:不管哪种格局、哪个阶段,这个城市的核心是一个“口”字。

  刘振瑛:不错。张家口三面环山一面留口,明代用长城把这个口封起来,成为军事要塞。清代把这个口打开,开放互市,成了陆路商埠。近代第一条铁路从北京修到张家口,新区东区又爆发了。

  记者:从东区到西区,过一条河,突然就从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进入一个古代的老城,很令人意外。

  刘振瑛:张家口的造城史是分片的,每一片时空各自独立,不交杂。

  记者:我注意到这里的人很“交杂”。在街头,你看每个人的脸,很多样。庙里供的神,也多样,不同教的神混居一处。

  刘振瑛:张家口是座移民城市。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张家口人,但其实所属人种不一样。尤其是清代,南北东西各民族、中蒙俄人,都到口子来互市,人口由1万爆发到十几万。北方市马,南方运茶,南来北往,骆驼牛马人,很热闹。

  记者:它一直就是这样的集市。万里茶道让它的规模一下子膨胀了,是这样吧?

  刘振瑛:是这样,这是它最非凡的时期,因此国际闻名,打上了俄蒙印记。蒙古人把这个地方叫“门”,变成蒙语就是“卡拉根”。俄罗斯人也便把它叫“卡拉根”。有一年俄罗斯代表团来,问市长“卡拉根”在哪里。现在加拿大航班,也还是把这里叫“卡拉根”。

  记者:它可真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门,万里茶道的北方大门。

  张家口大境门

  张家口堡子里老城,街巷内仍住有很多居民,以老人居多

  中俄茶叶贸易,带动了万里茶道沿线一批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因“张库大道”而兴的河北张家口市,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张家口西北东三面环山,一条河流贯穿南北。周围的山势南宽北窄,到北部有一山口“大境门”,出了山口,就是通往蒙古高原的狭长孔道,一直通向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被称为“张库大道”。“张库大道”是当年茶叶贸易重要的运销线路,兴于1860年前后。经张家口到塞外的这一条商业之路,也就是人们俗称的 “走东口”。

  8月27日,本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张家口市,探访古城茶市、大境门等地,试图寻找当年中俄茶叶贸易留下的蛛丝马迹。

  堡子里拥有众多茶商总部

  采访团来到张家口的第一站,是被当地人称为“堡子里”的老城。堡子里是“张家口堡”的俗称,明朝时期防止蒙古军队进犯的军事要塞。

  如今的堡子里,主街是一条复古商业街,距离市中心不远。张家口地方史专家刘振瑛介绍,明清时期,随着张库大道茶叶之路的日渐兴盛,张家口堡的商业贸易功能越来越强,最后将其军事功能覆盖。

  “当时,‘堡子里’山西商人很多”,刘振瑛说,这里有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票号“日升昌”,中外茶商云集此处,鼎盛时期堡内票号、商号达1600多家。晋商大户常家就是发家于此,在此设有大德玉、大涌玉等茶庄总号。

  记者探访看到,堡子里随处可见山西风格的单檐屋舍。老街上,常家创始人常万达兴建的大美玉商号,仍是街巷中的最高建筑,门口还留有当年的龙头雕饰。

  刘振瑛说,清代时期,张家口有四大茶庄:大裕川、大玉川、长裕川和长盛川。以大裕川茶庄为例,当年,清廷曾为其经营的茶叶赐予红色“双龙票”,使其购销畅行无阻。清乾隆帝赐予茶庄“双龙石碑”,上面镌刻着大裕茶庄对发展中俄、汉蒙贸易的贡献。“常家门口的龙头,应该就是获赠于此”。

  大境门外的“旱码头”

  张家口三面环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距离张家口市中心4公里左右的大境门,当年是山口处扼守张库大道的咽喉,被称为“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

  刘振瑛介绍,大境门修筑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筑大境门,是清政府对张库大道这条商业运输线的极大支持。”他说,当时,张家口出大境门向西,近十里的狭长沟谷中,寸土寸金,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

  “外商也纷纷来此”,刘振瑛说,据记载,当时设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有英国的“德隆”、“仁记”、“商业”、“平和”,有德国的“礼和”、“地亚士”,有美国的“茂盛”、“德泰”,有日本的“三井”、“三菱”,还有法、俄、荷兰等的商行,总数达44家,可以和同一时期的天津、上海相媲美。

  记者看到,目前大境门与周围长城部分正在修缮,以开发旅游。刘振瑛所说的“十里沟谷”,目前正在兴建新的复古商业街,大多面目全非。只有西侧小境门内一条深深的车辙印,依稀可见清代诗人描述的“车辙行腾市井嚣,百年休养得今朝,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冈走骆驼”的景象。

  《茶叶之路》一书作者邓九刚说,张库大道的繁盛,与汉口开埠密不可分。1861年,清政府与中、法、俄签订《北京条约》,汉口成为新辟的通商口岸。1862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使俄商们取得在中国南方直接在茶区采购加工茶叶的权利;且俄商在中国边界百里内免税。“张家口成为俄商触角伸往中国内地的必经之地”。

  张家口因“走西口”隐而不张

  8月25日,采访团在山西晋中榆次走访获得新史料。

  据榆次区史志办刘锦萍研究分析,清政府南下入主中原前,因晋商一直在北方进行边境贸易的缘故,清与晋商之间有一种“近亲”的情感。为“财赋有出,国用不匮”,清政府需要晋商为他们购买、输送各种物资,以稳固边塞,于是册封了盘踞张家口从事边疆贸易的八家晋商为皇商。

  华商赴恰克图进行中俄贸易,须获得清政府的信票(即龙票),无票不准入市。信票只有张家口(清政府察哈尔都统张家口衙门)才有权发放,一年办两次,以旧换新,其他地方政府一律无权。“这就使晋商垄断了全部的恰克图贸易”,刘锦萍说。

  “山西榆次曾经的晋商时代,都是‘走东口’的商人,包括茶叶之路上排名第一位的常家和排名第二位的郝家,民间人丁的十之三四依附而行,何等壮观。”

  而“走西口”之路,是万里茶道上的旁支。这条从杀虎口到呼和浩特的路,是山西也包括其他北方商人,假道旅蒙走私俄国的贩茶之路。

  “走西口”走私茶叶的性质,在清咸丰年间改变,一个叫程化鹏的山西商人,代表西口商户请愿,使清政府信票发放权扩大到了呼和浩特。由此,“走西口”的私商由暗转明,堂堂正正融入到茶叶之路浩浩荡荡的对俄贸易大军中。“这段历史记载在《山西献征》程化鹏事略中”,刘锦萍说。

  8月27日,张家口堡子里老城钟楼

  本版图片 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在张家口拜谒俄商无名墓 附近曾是万里茶道“旱码头”

  本报河北张家口专稿 特派记者万建辉

  8月27日,在张家口元宝山半山腰,本报“重走万里茶道”采访团找到了遗留在这里的近代俄国商人墓地,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初步揭开了这块墓地背后的故事。

  破碎墓碑残存俄文

  进大境门往西沟,一条公路沿着大沙河河床向北延伸。

  随行的《张家口日报》记者手指河沟西面、元宝山半山坡上说,那就是俄商墓。

  记者和几名团队成员爬上土坡,眼前出现大U字形石墙围出的一片平地,步行测量,长约40米,宽约30米,地上可见10个土坑。

  几株矮树下有石块。走近看,是破碎的墓碑。石条和几块石块上看得见俄文,只留下上半截,下半截字母已断掉不见。通过两个条形石块长度,可推断出墓碑平面为长方形,约长1.8米,半人高。

  在墓地面向公路的方向,有当地政府于2011年立的碑,碑上有“俄商墓遗址”5个红色大字。背面刻文:“俄商墓元宝山村西侧南山腰处,墓地主人在山腰修筑了三个平台并修建了护坡,墓地位于最上面一个平台……张库大道兴盛时期,俄国商人在此经商,入乡随俗,死后就地埋葬。据当地人介绍,其后人已于20世纪80年代将骨灰迁走,现在,基址还依稀可见。”

  多国洋行入驻“旱码头”

  碑文所述,与张家口地方史专家刘振瑛告诉我们的情况基本一致。但俄罗斯墓碑是什么时候立的?葬了多少俄国商人?墓碑为什么会被破坏?这些问题仍不明了,刘振瑛和本地随行记者也不清楚。

  刘振瑛证实,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从汉口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之路”要经过张家口,张家口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陆路口岸。当时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两个主要来源,其中之一就是张家口的关税。

  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张家口的中俄贸易达到顶峰。张家口成为驰名中外的“陆路商埠”,被冠以“旱码头”美名。

  当时大沙河河谷的元宝山、石匠窑、南天门一带,俄国茶庄、洋行、邮局、银行林立,英、美、日、法、德的洋行也来到了这里。

  特派记者郑汝可 李皖 发自河北张家口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