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生谈汤一介:学术研究上可用“严厉”来形容(图)

2014年09月11日 13:2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汤一介 新华社发

  9月9日晚8时56分,北大哲学系终身教授、《儒藏》总编纂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7岁。如今,北大两位国宝级专家季羡林、汤一介均已仙逝,令人惋惜。汤一介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夫人平静说“已经哭过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汤一介先生的住处——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楼见到了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教授,以及汤一介先生的多位好友和学生。拿着汤先生生前的照片,汤老的学生和朋友讨论着这位泰斗的生前旧事,并不时安慰乐黛云教授。让她多吃些东西,节哀顺变。

  面对朋友的开导,乐教授神态平和,不时面带笑容地和朋友聊天、开玩笑,还调侃外国老人不会用手机。乐黛云教授身穿一身黑色套装,她手中的电话不时响起,均是好友打来的悼念电话。

  “你看我现在状态还可以吧,我昨天已经哭过了,现在很平静。生活还要继续。”乐黛云教授说,在汤老病重的三个月里,她一直在身旁照顾,一直都吃不下饭,平时就吃一些水果喝一些豆浆,比之前消瘦了不少。

  乐教授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已经回国,现在在医院里处理汤老的后事,儿子将于明天赶回北京。

  在病中仍然不忘文化复兴

  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人员讲述了汤先生生前的最后日子。

  一年多来,汤一介身体一直不好,有时在家里养病,有时候去医院。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到校医院看病,但是病情尚稳定。9月7日,汤先生住进北医三院,前天处于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状态。

  “上个月的时候,先生还嘱咐我要文化复兴,没想到他会突然去世。”汤一介的学生李中华上个月去探望他,他在病床上嘱咐要加紧工作。

  北京大学儒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对汤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工作”,汤先生直到逝世前还担任几个课题的主编,对于普通教授来说,一个课题就已经非常辛苦,汤先生几个课题都不放松,经常询问各个课题组进展情况。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成为众多弟子中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法晚

  汤一介

  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2002年,汤一介提出编纂《儒藏》的建议,2004年初,他任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正式启动工作。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