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595年南京被西方叫"蓝鲸" 利玛窦称市民谈吐文雅

2014年09月29日 13:19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尼霍夫绘制的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近年在原址附近重建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编者按】

  近日,南京历史上第一部外国人写南京的文章汇编《金陵物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60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写作年代上自明朝万历年间,下至民国政府退出南京,跨越300多年,在编辑的过程中,出版社对其中的讹误之处一一做了校正。这些文章的作者则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葡萄牙、荷兰、加拿大、捷克、罗马尼亚等11个国家。这些作者之中,有南京人非常熟悉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在1595年抵达南京,并在这里长期居住,他也是最早把南京介绍给西方的西方人。在利玛窦的笔下,在这些远道而来的外国人的眼里,明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南京,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从书中选摘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1595年

  南京被叫做“蓝鲸”

  百姓精神愉快、谈吐文雅

  他是第一个详细描写南京的外国人

  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8月,意大利人利玛窦抵达中国澳门,从此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遍及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和北京。利玛窦于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5月31日到达南京。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广交各界名流,如叶向高、瞿太素、李贽、徐光启等。1610年5月11日,他病逝于北京,葬于北京阜城门外二里沟。利玛窦晚年用意大利文撰写的传教经历,后经人整理翻译为拉丁文,于1615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版,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这座都城叫做南京(Nankin),但葡萄牙人是从福建省居民那里得知这座神奇城市的名字的,所以把该城叫做“Lankin”,因为该省的人总把“N”读成是“L”。作为地方长官的驻地,它有另一个名字,通称为应天府。

  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精神愉快,他们彬彬有礼,谈吐文雅,稠密的人口中包括各个阶层:有黎庶,有懂文化的贵族和官吏。后一类在人数上和尊贵上可以与北京的比美,但因皇帝不在这里驻跸,所以当地的官员仍被认为不能与京城的同等。然而在整个中国及邻近各邦,南京被算作第一座城市。

  它为三重城墙所环绕。其中第一重和最里面的一重,也是最华丽的,包括皇宫。宫殿依次又由三层拱门墙所围绕,四周是濠堑,其中灌满流水。这座宫墙长约四五意大利里。至于整个建筑,且不说它的个别特征,或许世上还没有一个国王能有超过它的宫殿。第二重墙包围着包括皇宫在内的内墙,囊括了该城的大部分重要区域……第三重和最外层的墙是不连续的。有些被认为是危险的地点,他们很科学地利用了天然防御。很难确定这重墙四围的全长。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两方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

  这座墙将可提供该城如何庞大的一些概念,同时城是圆形,所以比其他任何形状都容有更大的空间。这重墙内,有广阔的园林、山和树林,交叉着湖泊,然而城中居民区仍然占有它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目睹,人们简直难以相信它,然而仅仅该城的警卫就有四万名兵士。

  该地位于经线32度,从数学上计算它的纬度,几乎正在全国的中央。前面提到的那条河流,沿着城的西侧流过。人们不禁疑问,它的商业价值对于该城,是否比它秀美的装饰更加是一笔资财。它冲刷着城岸,有几处流入城内,形成运河,可以行驶大船。这些运河是现在居民的祖先所开凿的,费了艰巨和长期的劳动。

  此城一度是全国的都城和几百年来古代帝王的驻跸地,尽管皇帝由于前面提到的理由已移位北方的北京,南京仍然没有失掉它的雄壮和名声。

  即使是失掉了,那一事实也仅只证明它从前比现在更加了不起。

  1656年

  从大报恩寺塔俯瞰

  更觉得南京城壮观无比

  他是第一个用画笔描绘南京的外国人

  约翰·尼霍夫生于德国的于尔森,后供职荷兰东印度公司。1655年,东印度公司派遣侯叶尔、凯塞尔率使团从巴达维亚港出发,前往北京。尼霍夫作为管事随行,并负责描绘沿途所见景象。使团从广州北上,水陆兼行,穿越江西,于1656年5月9日抵达南京,18日离开南京北上。当年11月21日再返经南京,12月10日继续南下。尼霍夫在南京创作了多幅图画,最著名的莫过于大报恩寺塔。1665年,阿姆斯特丹书商梅尔斯率先出版了尼霍夫中国游记的荷文和法文版,引起轰动。

  在南京城南边城濠外的山坡上,有一著名的寺庙——报恩寺,该寺由几座漂亮的房舍组成。这些建筑造型奇特古朴,可列为中国最著名的工程之一。那些异教的和尚们为我们打开庙门,并让我们看一个约有一万尊塑像的大殿。该寺的正中央建有一座瓷塔,是在鞑靼人到来的七百多年以前建造的,历经多次战乱,迄今安然无恙。它的光辉业绩证明了那句关于“不朽”的古谚。若站在塔的最高层,可以俯瞰全部城区和市郊,一直看到长江对岸,如此稀世奇观真叫人赏心悦目。特别是若注意到该城的幅员之广和城的两翼从城墙外一直延伸到长江边时,就更觉得这个城市壮观无比。上面说的那个塔有九层共一百八十四个阶梯,里外都有漂亮的塔廊,所上的釉在黄色和红色中透着绿色。在楼台上有通气孔和铁栅窗,各个塔檐的檐角都挂着铜铃,随风飘动,铃声不断。塔尖顶着一个沉重的松果,据说是用纯金打造。

  南京城的居民(看起来)比其他地方的人老实、正直而又有礼貌,在学识和艺术造诣上都超过他们所有其他地方的同胞。我们在此看见很多显要人物的服饰都很整齐,看来该城的汉人比别的地方的人自由得多。可能别的地方人口少,汉人不能保护他们自己,以对抗鞑靼人的专制。

  ……

  十一月二十日,我们再次到达那条大河长江。

  次日,我们到达著名的南京城。因为当地长官不在,所以我们不能在需要的时间里得到船只,不过却使我们在这个中国的心脏地带多一次机会休憩,以便从疲劳的旅行中恢复过来。

  ……

  第二天,天气突然变冷,冬天开始了。小船外面什么都看不清楚,终日飘着细细的雪花,房顶尽是白色。二位使臣阁下虽然一再受到邀请,但是他们不能去别处,只能去住在郊区的二位税吏那里赴宴。这二位税吏一位是汉人,一位是鞑靼人,都是很体面的人。他们又是敲鼓又是吹喇叭,迎接使臣阁下,和使臣畅谈直到深夜。

  我们好不容易才争取到水手、船只和口粮,随后便于十二月十日驶离该处。除了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人在捕鱼方面的许多奇怪的发明之外,我们在这里还看到一些新的发明。

  有几只小船泊在一起,这些船在右舷挂着一块宽阔的涂着白漆的木板,他们让这些木板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发亮,于是鱼就游过来争着从水里跃出,跳入小船,或是跳入为此而张开等待的鱼网里面。这些鱼大部分是沙丁鱼,我们在巴达维亚称之为跳鱼(springers),这种鱼很好吃,美味可口。

  被遗忘且令人悲伤的遗址

  每天都在被破坏

  他是第一个为南京绘制坐标地图的外国人

  方殿华,巴黎人。1873年起,先后在法国都尔、勒芒等地的学院任教。1885年10月,抵达上海。曾在江苏海门传教,后返上海徐家汇的耶稣会总部,最后几年在上海、南京度过。在被派往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布道期间,足迹踏遍全城,做笔记、绘草图、拍照片,为编纂《金陵古今》系列图书积累资料。1898年12月,完成《江宁府城图》的绘制,是迄今所见最早带比例尺、标注经纬度的南京地图。

  在城市东南部,这是一个现代的汉人城,和它的拥挤的、狭窄的、气味混杂的商业街。有外面竖着不同的涂金招牌的商店, (招牌)词藻华丽;有穷人的破房子;人们休息的混杂的房子,里面不透气,没有光线,没有水,也见不到绿色。这里呈现嘈杂的繁忙景象。里面有烦扰不休的帮闲,流浪汉或风雅之士; 有未老先衰的黄包车夫;也有驴队、轿列和搬运工。

  向东则是鞑靼城(编者注:即满城),其西面和北面已经倾颓。城里几乎没有人居住,房屋排成直线,没有土地交易,那里没有往来商贾,只有一排排由三四千名征服者所居住的冷清的、被忽视的建筑:高傲的、无所事事的御林军,是被皇帝的税收供养的,由亲眷和护卫组成。一个出身同族的将军,或可视为战场元帅,代表天子统御并监视总督,时不时向御前禀报政情之得失。

  总督的衙门,确切地说就在东南方方圆几百米的地方展开,整个由总督征召和供养的中国军队就在营地中央扎营。

  在鞑靼城的中心,我们惊讶地发现原先古老的“禁止外人入内的紫宫”——紫禁城如今被沉闷凄凉包围着。以前紫禁城的地位是“皇城”“皇宫”,里面是皇帝们的宫殿;“明宫”在1864年被无可挽回地毁坏了。一些不自觉的毁坏文物的行为日趋严重,如今只有几处遗址,每天都在被破坏。在所谓城市的各个街区,由从东边山丘获取的大理石筑成的大街,连接这些已被遗忘且令人悲伤的遗址。被淤泥塞住的运河两旁,有五十来座拱桥。河水倒映出宝塔翘起的顶、红色或橘色的墙壁、上了黄色釉彩的瓦片,有的地方是紫红色的。这些暖色调是为了和绿树协调而设计的,特别用于寺观、权势家族和显要人物的公馆(官邸)。这些建筑内充斥着木制柱廊和重要衙门的桅楼旗杆。

  ……

  人们在南京能打猎到的动物也是不会令人失望的。不久以前,我们捕到过獾、狼、豪猪和狍子。它们有时会躲在城墙后面。在城里除了鸭子和野鹅,更多的是野鸡和沙锥。除了那堆釉彩砖之外,建筑的墙脚和坑坑洼洼的街道也是过去繁华的见证者。再找不到其他的印记来辨认这座过去的帝都、这座辉煌的南方大都市。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