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秦俑原本身上有彩绘:8种颜色20种色调 出土时脱落

2014年09月29日 13:4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今天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的“真彩秦俑”展览,集合了秦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一批彩绘研究成果,为公众展示了秦代瑰丽神奇的颜料用色,匠心独运的装饰技艺,将人们带进了神秘而多彩的秦俑世界。展出的37件(组)彩绘陶俑、陶头,为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彩绘保护的最新成果,绝大多数为首次向公众展示。

  秦俑身上到底有多少种颜色?

  秦俑身上到底有多少种颜色?这些颜料源于何物?如何制成?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这些陶俑身上都有颜色,且色泽鲜艳,面部、手足、四肢等为粉红色,头发、眉毛、胡须、眼珠等为黑色;衣饰则色彩各异,有红、绿、黑、白、蓝、紫、黄、粉8种颜色近20种色调,经检测有12种不同颜料,其中大多数为天然的矿物质,少数为合成物。

  研究发现,秦俑彩绘由褐色有机底层和彩色颜料层构成,褐色有机底层的主要成分为生漆,目前陶俑身上残存的彩绘颜色主要有红(朱砂、铅丹)、绿(石绿)、蓝(石青)、中国紫(硅酸铜钡)、黄、黑、白(骨白、铅白)等,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但其中的中国紫、铅丹、铅白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中国紫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颜料,是一种当时只在中国制备的颜料,是人工制造的硅酸铜钡。这种颜料一直应用到汉末(公元220年),而秦俑是现在已知有确切出土地点、年代的最早使用这种颜料的实物。

  专家分析认为,秦兵马俑彩绘既有由单一颜料构成的颜色层,也有两种以上颜料调配的颜料层,如紫色大多由朱砂和中国紫调配成,一些紫色还掺加有少量的铅白颜料,粉红色层绝大多数是由磷灰石和朱砂调配的,少数则另外掺入了少量的铅白颜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员叶晔说,兵马俑的色彩绚丽,用色浓艳大胆,一方面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密切相关。

  目前对于残留彩绘胶结材料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结论,一是认为是鸡蛋,二是动物胶(如骨胶和皮胶)。由于颜料胶结材料的老化散失,对其进行的分析鉴定仍是一个学术难题。

  秦俑身上的彩绘为何会脱落?

  时隔2000多年,在经受了火焚和埋于地下的自然侵蚀后,原本施有彩绘的秦俑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其躯体已支离破碎,彩绘也大多脱落,仅存斑驳残迹,只有极个别的陶俑相对完整,残存颜色较多。

  这些秦俑身上的彩绘为何会脱落?专家研究发现,兵马俑埋于潮湿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对彩绘的侵蚀也相当严重,致使生漆层老化严重,失去了对陶质基础的原有粘附力,颜料层也变得很松散,而彩绘层与填土之间的粘结力却较为牢固,在彩绘表面形成淤泥层。因此,陶俑出土时,身上的彩绘极易出现分层和脱落现象,大部分粘在了与其接触的填土上。

  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夏寅介绍:“出土后兵马俑失水现象非常严重,当饱水的漆层开始干涸并出现裂缝时,变形就会随之出现。漆层在干燥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并严重起翘卷曲,从而导致整个彩绘层与陶俑本体的脱离,这是造成秦俑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对生漆层的保护与修复,成为兵马俑彩绘保护的一个重大难题。”

  近些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前身)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认为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生漆层。课题组成功找到了运用聚乙二醇与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两套保护法对秦俑彩绘加固,有效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不但使以后出土秦俑保留彩色成为可能,也为保护出土的其它古代漆底彩绘提供技术支持。这一技术已在保护同类型陶质器物上的彩绘方面得到推广。

  据了解,如今,生漆层的保护与修复技术难关已攻克,而“回贴”成了最大的难题。所谓“回贴”,就是将剥落并混在土中的颜色从土壤中分解出来,并粘回兵马俑身上,帮彩绘秦俑“重生”。但由于秦俑制作工艺程序特殊,以往国内外的相关考古研究并没有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方法,因此彩绘“回贴”成为今后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本报西安9月28日专电)

  本期策划赵征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