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中国65年特稿:用传统文化温润当下和未来

2014年10月01日 1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10月1日电 (记者 应妮)从中国各地举办祭孔大典,到中国首个烈士纪念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对“先贤”和“先烈”和追思,透出执政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忘本来,继往开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曾到曲阜孔府并来到孔子研究院。他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拿起来翻阅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今年5月4日他来到北京大学与国学大师汤一介亲切握手、促膝交谈。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又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对课本中拿掉古诗词,他批评为“去中国化”。及至上月24日,习近平又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任锋认为,尊重传统是为了更好的立足发展。“礼”是对文化付诸于行动的表达与尊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礼中所提倡的规范言行、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是关乎于修己身的优秀传统,而儒家学说的“礼”的最终目标是要由己推人,将一个个有道德的个人凝聚成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准绳,因此,它是塑造社会整体道德体系的基石。

  当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道德却不断滑坡。中共党报评论认为,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建精神道统,迫不及待。但历史的创造,从来不是“无中生有”;重建道统,首先需要回望历史。习近平要“仔细看看”有关孔子的书,深意正在于此: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支撑。

  于国家层面而言的价值目标,新一届领导人着力阐释的“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不仅有国家民族的大故事,也有百姓身边的小故事。

  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而言,通过节庆纪念、礼仪规制、民俗活动等多种途径,如经典诵读、汉字听写、成语大会、家风校训的传承等活动,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于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看到各地涌现出的旨在传播正能量的善行义举榜,创新发展的新乡贤文化用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来垂范乡里……

  五千年厚重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如果把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都去掉了,那么实际上也就“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范玉刚看来,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有中华文化本性,它要借助现代技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社会化文化生产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积累和再创造。“我们只有系统地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