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学校祝贺女婿获诺奖:拉关系拉不来诺奖

2014年10月16日 09:5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蚌埠市第一中学打出祝贺的字幕。

  白兹格和夫人吉娜

  最近几天,诺贝尔奖各个奖项揭晓,很多人在讨论,诺贝尔奖和咱们有多遥远。在安徽蚌埠,有人说,今年,诺贝尔奖离我们很近,因为诺贝尔奖化学奖的得主埃里克·白兹格是蚌埠的女婿。而他的夫人吉娜,就是蚌埠人,毕业于蚌埠市第一中学。在此中学校园内,赫然有电子屏幕打出了“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字幕。(10月15日辽宁卫视)

  ■三言两语

  ●关系攀得真是脑洞大开。

  ——毛茂

  ●诺奖女婿哪家强,到安徽真的强!

  ——李芬安

  ●学校称,本意是鼓励学生向吉娜学习。是恭贺我校女生早早拿下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东方冷

  ●能干点儿正事,要点儿脸不?

  ——蔡盼

  ●我们不光能把丧事办成喜事,还能把别人家的喜事当成自己家的喜事!安徽芜湖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蚌埠一中的女婿获得诺贝尔奖,还祝贺呢。

  ——杨禹

  ●向吉娜学习嫁个好老公吗?

  ——隋永顺

  ●总算又挖出了一条诺奖与咱们沾亲带故的信息!

  ——张亮

  ●这光沾得也是醉了。

  ——敬山阳

  ●这是中国人想得诺奖想疯了的节奏吗?

  ——易好

  ●岳父,表鸡冻,这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李苏梅

  批评

  拉关系拉不来诺奖

  一如既往地拉亲戚关系,一如既往地对获得诺贝尔奖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师进行狗血的励志采访:对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吉娜,她的一位同学这样评价道,“不偏科,每门功课都很强,一直是年级前几名,不死读书,学习特别轻松”,她的一位老师说,“这小孩就是个学习的苗子,智商超常,善于总结归纳”。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土生土长的国人学霸获得了诺贝尔奖。冷静之后,才会悄然大悟——原来是她在美国的老公拿了奖。

  一个很明确的逻辑问题是,当年的中国学霸在小时候学习如何好、是不是学习的苗子,与她现在的婚姻没有必然的联系。婚姻伴随着许多的感性因素,智商和情商又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事,人家的老公获得了诺贝尔奖,挖这位学霸的故事,似乎并不怎么符合常理。

  但是,在我国,不知道是不是天然存在一种“诺贝尔奖饥渴症”。无论是哪一年是哪国人获了诺奖,无论人家祖上到底是不是华人,只要是“七大姑八大姨”,抑或是“七大姑父八大姨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也不妨碍我们对这些人的姑姨和姑父、姨父的生平事迹报道出来。比如,某年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了诺奖,有人便重点突出了“出生于上海”、“是钱学森的堂侄”、“中科院名誉院士”的身份。

  需要明确的是,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拉亲戚关系拉不来真正的诺贝尔奖,挖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关系的人的生平轶事,不会让国人和诺贝尔奖离得更近。以上所有的拉关系之举,除了能够说明华人、黄种人的智商以及华人嫁的老公的智商不低之外,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学术腐败严重、论文抄袭严重、教授多现品行不端现象的高校与科研体制之中,鲜有让国人教授获得国际性学术大奖的那块土壤。

  同时,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立项往往被权力拥有者把持,学术不独立。同时,大学与科研机构科研经费过度依赖于公共财政。对比之下,西方大学多数科研经费都来源于个人或企业捐款与赞助的体制机制则灵活了许多。

  更可笑的是,据了解,当下我国对于诺贝尔奖的迷恋症已经发威,现在有部门组织了一个“万人计划”,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笔者认为,这种10年之后冲击诺贝尔奖的做法非常像五六十年前习惯于提出的“亩产多少万斤”的跃进目标。

  正如王国维先生也讲,“提高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学术发展并非小事。因此,诺贝尔奖不是不可以迷恋,任何一个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学术追求。但是,摇着尾巴、踮着脚尖去和人家那些已经拿了诺贝尔奖的人拉关系,是断然实现不了拿诺贝尔奖的梦想的。实际上,有些看似复杂而难以争取的东西,说一千、道一万,不过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规律”而已。

  王传涛

  当下无处不在的浮躁

  就算是“我校女婿”,人家获诺奖,恐怕与娶了你的“女儿”,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或是“军功章”里有你“女儿”的一半,但吉娜是那么多人家的“女儿”,大而化之,埃里克·白兹格还是蚌埠乃至中国的“女婿”,这“一半”里能摊到“我校”的,也是微乎其微了。

  当然,既然有着那么一层关系,表示一下祝贺,比如向吉娜发个短信、微信什么的,分享一下高兴,也应是人之常情。但挂出如此醒目的告示,当然不只这层意思。显然,这是要“搭车”、“沾光”,借机炫耀一下自己,甚至显示“诺贝尔奖离我们很近”。说到底,是一种当下无处不在的浮躁。

  而这正是“我校女婿”的让人忧虑之处。本来应该是很远的荣耀,却偏偏要拉得离自己很近,甚至巴不得套到自己的头上。如果说是无用功也罢了,其实却是无益有害。专注于这样的哗众取宠,又会有多少精力放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并着力于当下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是这样,因为“我校女婿”的“诺贝尔奖离我们很近”,而反而起着迷幻的作用,诺贝尔奖之类,只会越来越远。

  钱夙伟

  建议

  攀女婿不如培养好儿女

  看罢新闻,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埃里克·白兹格出生于美国安娜堡,10月8日,埃里克·白兹格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作为中国人祝贺一下无可非议。分享快乐,也是人类的共同美德。

  但是把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拉扯到“中学女婿”,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埃里克·白兹格夫人吉娜是安徽蚌埠人不假,吉娜小学就读于蚌埠大庆路小学,初中、高中都就读于蚌埠一中。吉娜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以此推理,吉娜所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来拉“女婿”,不仅如此,吉娜的出生地、祖上所在地,再到县里、市里、省里都可以称“女婿”,来拉一条横幅或大做“女婿”文章。

  据报道,就在去年的10月7日,2013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之一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的夫人,也是中科大毕业生(陈路)。中科大也都这样说了:“想获得诺奖就娶科大女生吧! ”还有网友感慨,“说来说去,科学家们的‘圈子’也不大嘛,难道诺奖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

  “亲连亲连到北京”的树攀藤、藤缠树的攀亲攀奖,不过是为了争得面子或者是挖掘名人资源,与争名人故里如出一辙,实际上是利益之争。女儿女婿都是自己的好,获奖也是自己的好,攀来诺贝尔奖不过是嘴上、面子上光荣一下,并没有货真价实的含金量。如此攀诺贝尔化学奖“女婿”,不如培养个“好儿女”,让中国的儿子、女儿、女婿、媳妇都向“诺贝尔”看齐,当我们攀上诺奖高枝,获得我们自己的奖项,那才是真正值得骄傲自豪的事。

  汪代华

  疑问

  洋得主认可“丈人”吗

  疑问随之而来:就算如今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已经不像过去一般谈虎色变,但也不至于“开放”到了可在中学校园里大谈特谈“我校女婿”的地步了吧?否则的话,你一所中学倒是自说自话地攀上了“诺奖女婿”而沾沾自喜,但对现今仍在就读初高中的那些“校女”们而言,这样随便热抱“洋大腿”的荒唐叫法,究竟利焉弊焉?

  国人好“攀”,近些年来,为了那些“××故里”,早已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由今而论,遇上了一个“诺奖女婿”,新闻媒体之上,岂止是“我校女婿”,诸如“蚌埠女婿”、“安徽女婿”甚至“中国女婿”的报道字眼,也是层层升级、频频入眼。让人疑惑的是,一片“女婿争夺战”的虚热之后,在那诺奖洋得主的本人眼里,他到底又认可了多少“虚拟丈人”们的美意呢?

  何必多抱“诺奖女婿”的洋大腿。对于异国他乡的诺奖得主,咱们非但用不着动辄以“女婿思维”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倒是正如一些网友所议论的那样,该多去思考和反省于:不少在国内品学兼优的“校女”“校儿”们,去了异国进一步求学深造后,咋就往往选择把“根”也扎在了人家那儿?如此说来,称外国的诺奖得主是“××女婿”,又有几多可吹可擂之处;反过来,有朝一日,让咱们的诺奖得主,屡屡成为异国攀附的“××女婿”或“××媳妇”,那才是真正的面上有光、可喜可贺了!

  对于诺奖的争取,不以为然,未必就是一种好心境和好姿态。然而,热衷于通过“女婿思维”来求得内心的某种微妙平衡,似乎也该有话直说地指出其矫情与不妥了。

  司马童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