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贾平凹:有些年轻作家的作品我欣赏不了(图)

2014年10月28日 14:4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贾平凹在《老生》后记中写道:“此书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太长了,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或是赞美,或是诅咒。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去妄言诳语吧。”

  昨天下午,作家贾平凹在北京大学发布了最新长篇小说《老生》,这是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这位少见的不说普通话的陕西作家在和大学生们交流时,台下不少年轻人皱起眉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中有许多陕西话的内容,还说自己无奈写作的方式让受众有限,注定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我觉得一个作家写东西,不一定是给全部人写的,不可能达到大家都满意、看到都喜欢,只能写给一部分人看。”

  有些年轻作家的作品我欣赏不了

  “原来小说里面用方言我是不大注意的,乡村怎么说话,我无意识就把它带出来,后来有意识减少一些,因为想尽量让西北以外的人能够看懂。”贾平凹说,年轻人对一些往事不太了解,读起来会更加困难,“我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尽量把小说写得很有趣味性,最起码让大家有兴趣读下去。”

  贾平凹聊完自己的创作感想后,被北大学生问到如何看年轻作家的作品,贾平凹幽默地说:“我也看过一些很年轻的作家写的东西,人家的文章结构确实不一样。现在很多新的小说,一句就是一段,这种结构我确实欣赏不了。”

  62岁的贾平凹在谈到《老生》的创作时这么形容自己:“到了六十岁后身就沉了,爬山爬到一半,看见路边的石壁上写有‘歇着’,一屁股坐下来就歇,歇着了当然要吃根纸烟。女儿一直是反对我吃烟的,说:你怎么越老烟越勤了呢?”从这本书中明显可以感觉到贾平凹年过花甲的心态。与他以往的创作相比,不少评论家都形容这本书像是“一个老人家在不急不慢地一边抽着烟一边对读者讲当年的故事”。

  “现在我是老了,人老多回忆往事。”贾平凹说自己吃了四十年的烟,“加起来可能是烧了个麦草垛”,而这部《老生》就是这么多年的烟熏出来的。

  写作期间反复读《山海经》

  贾平凹以一位几近永生不死的唱丧歌的唱师为主线人物,从他的回忆来观看中国百年的朝代变迁与人事变革。在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之后,习总书记还走到文艺家的面前一一握手交谈,并透露自己以前读过贾平凹的书。据媒体报道,贾平凹称“习近平总书记还问我最近有没有新作,我说刚出版了一本叫《老生》的长篇小说,他说:‘好啊。你以前的书我都看过。’”

  “写起了《老生》,我只说一切都会得心应手,没料到却异常滞涩,曾三次中断。”贾平凹苦恼的是写历史要怎么能写成文学,“这期间,我又反复读《山海经》,《山海经》是我近几年喜欢读的一本书。”最终,贾平凹想通了这个问题,文学是表现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你要抓住这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只有认识这个社会,关注了这个社会,你才能抓住这种集体无意识,抓住以后才能寻找原始具象的东西,把它写出来,这样就成功了。”于是贾平凹告诉自己,写小说就是在说公道话,拿起笔第四遍写《老生》,竟再没有中断,三个月后顺利地完成了草稿。

  《老生》一书封底写了一首贾平凹写的“加油诗”: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贾平凹解释,这首诗里面有个他写作的小秘密,自己每写一个长篇的写作过程非常辛苦,“因为长篇小说一写就好长时间,有可能是几年时间,我除了开会、活动以外,基本上都在房子里琢磨这种事情,时间长了就拧劲了,得让别人给你喊加油。”贾平凹说,就像跑步一样,不能说谁打击你你就跑不动了,“没有人给我鼓劲,我每次写长篇就写一首诗,不停地给自己鼓劲。”

  姨夫、伯父给我讲闹革命的故事

  “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贾平凹说自己写作的缘起在于三年前的春节,他回了一趟棣花镇,除夕夜里到祖坟上点灯,“在我的户口本上,写着生于陕西丹凤县的棣花镇东街村,其实我是生在距东街村二十五里外的金盆村。”

  如果贾平凹仅仅写自己故乡村子的故事,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感兴趣,但他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内涵。贾平凹说,一百年来,他所知道的、听到的、参与的,是四个时期,“也就是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四个社会转型期,现在叫社会大转型,这四个时期就是转型期。事情都是二三十年经历一个大转折,四辈人就是一百二三十年。”

  贾平凹在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一直是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与突破,《古炉》中对于“文革”历史客观冷静的叙事与对于政治、人性的思考,《带灯》的首次以女性为主角的尝试等都是例证。

  贾平凹反复叨念,在他的儿时记忆深处,那些从小就听到的故事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陕南游击队的政委就是我姨夫,我的伯父就是参加土改的,给我讲闹革命的时期。这些故事我一定要写成小说,但写小说你就得要让人家相信你,要把这段写得更加真实。”

  在《老生》一书中,贾平凹则开始尝试一种民间写史的方式。对于书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与人物事件的考证与真实性,贾平凹曾表示,他“看过一些资料,也在民间走访过,加上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有些当然是戏说,有些则有鼻子有眼,总之都引人入胜。”

  贾平凹说,《老生》是2013年的冬天完成的,过去了大半年了,还是把它锁在抽屉里,没有拿去出版,也没有让任何人读过。“2014年的公历3月21日,也是古历的二月二十一,是我的又一个生日,我以《老生》作我的寿礼。”贾平凹将这个故事拿出来,与读者见面。

  本报记者 陈梦溪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