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修脚等入围国家级非遗(图)

2014年12月04日 16:35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叠石假山

刺绣大师穿针引线

修脚大师正在指导学员

  至此扬州共有19项国家级“非遗”,在全省名列前茅

  记者 王鑫

  核心提示

  昨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扬州共有三个项目上榜。其中,扬州园林营造技艺入围传统技艺,扬州刺绣入围传统美术(扩展项目),扬州传统修脚术入围传统医药(扩展项目),至此,扬州共拥有1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名列前茅。

  扬州园林巧夺天工

  《园冶》是首部造园学专著

  扬州园林营造技艺是一门以建筑为主体表现形式,结合叠石,辅以植物及理水,科学配置,精心组合,构建诗画、最宜人居环境的综合艺术。

  扬州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明,鼎盛于清代乾隆时期。明人计成于扬州造园并由此撰写《园冶》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造园学的专著,高度概括了扬州造园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被造园家们奉为经典。扬州园林“融汇南北,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玲珑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

  扬州人营造宅园,不仅追求整体效果,而且在细微之处亦极尽雕琢之能。园林建筑中复道回廊、花窗雕饰、磨砖对缝墙等,无不表现出扬州造屋之工的精致。特别是扬派叠石“中空外奇”,或挑法造险、或飘法求动。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堪称国内孤例。

  此外,扬州筑园擅作“旱园水做”,造出山溪、瀑布、河流、波涛等形状,船舳、桥梁、水榭、池岸等临水景物,使人产生无水似有水,水在意中的感受。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认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供现代园林建筑借鉴”。

  扬州刺绣“绣画难分”

  擅长水墨写意绣

  扬州刺绣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扬州刺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以擅长水墨写意绣而自成一格,绣师们多采用名家字画为底本,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所绣作品无不表现出俊逸的笔墨神韵,达到“绣画难分”的境界。不仅如此,扬州刺绣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美的质感与特性,彰显刺绣艺术的独特性,使作品具有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似绘画,胜似绘画”。

  扬州刺绣包括设计绣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等诸多工序。刺绣设计师选稿、读画、绘出适应刺绣特点的画稿并指导绣师读懂画作。绣制针法多种多样,有齐针、散套针、旋针、接针、滚针、游针等数十种。选择针法时多有讲究,起针落针,“平、匀、齐、密”;线条排列,疏密得当;皮皮相迭,针针相嵌;镶色和顺,丝理自然。扬州刺绣特别强调绣师的悟性,将才艺与感悟糅合在一起,即所谓“心线神针”。追求“精、雅、和、顺、匀、活、透、洁”,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谓之“精”;名人名作、画面清雅谓之“雅”;色泽调和、浓淡相宜,谓之“和”;丝缕和顺、转折自然,谓之“顺”;皮头均匀、疏密得当,谓之“匀”;技法灵活、针法活泼,谓之“活”;虚实结合、空灵透晰,谓之“透”;绣面光洁、服帖如画,谓之“洁”,从而形成了扬派刺绣的独到风格。

  扬州刺绣借鉴扬州画派,让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相融相合。扬州写意绣的诸多作品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扬州修脚肉上雕花

  扬州是“中华修脚刀之乡”

  扬州修脚,亦称足医,俗称扦脚,广义还包括刮脚、捏脚,是指修脚师通过望、问、触、摸,使用专用刀具,运用修脚技术,辅以适当中药材,对脚部进行修治的一种医疗技术。

  作为“中华修脚刀之乡”,扬州是一座典型的休闲城市,修脚业极为繁盛,世代相承,素有“中华修脚刀之乡”的美誉。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修脚刀”是其中“一把刀”。

  明清时期,扬州就出现专职“修脚人”和“修脚处”。扬州修脚持刀有“捏刀”、“逼刀”、“卡刀”三法;持脚有“支、捏、抠、卡、拢、攥、挣、推”八法。最以刀术而著称,有“捹”、 “断”、“片”、“劈”、“整”、“挖”、“起”、“撕”等八法,刀刀有术,形成套路。

  如今,扬州修脚刀保存了“扬州三把刀”鲜活的民俗文化记忆,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扬州世界级非遗项目

  雕版印刷、古琴、剪纸、玉雕、漆器、扬剧、清曲、弹词、扬州评话、高邮民歌、邵伯锣鼓小牌子、扬派盆景、富春茶点、金银细工、毛笔制作、木偶、扬州园林、扬州刺绣、扬州修脚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