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959年王少堂口述本《武松》炒出天价(图)

2014年12月05日 15:27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游街寻兄》中描绘的武大郎潘金莲形象令人叫绝

  王少堂的“王派《水浒》”,被认为是扬州评话的经典之作。1959年,王少堂的口述本《武松》面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如今,原版书已经在网上炒出天价。而在1958年1月刊的《人民文学》上,首次刊发了王少堂口述版的《游街寻兄》,这也是王少堂的《武松》选段,首次亮相国家级文学期刊,这比口述本《武松》出版提前了一年多。

  《人民文学》首发《游街寻兄》

  刊发“编者按”介绍王少堂

  昨日上午,在扬州曲艺专家费力家中,记者看到了这本1958年的《人民文学》,在第60页上,刊发了王少堂口述版的《游街寻兄》。文章前,还有一段《编者按》:王少堂先生是扬州著名评话艺术家,他七岁学艺,十二岁登台,已有五十七年艺龄。他的水浒传评话共分“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四部分。评话艺人说“武十回”,一般只说二十天,他的“武十回”却能说七十三天。我们从他的“武十回”中选刊了短短的一部分,题为“游街寻兄”,这在“水浒传”原著中,仅有三千字左右。读者如能和原著参照阅读,就可看到他在某些方面所作的创造和丰富。

  《游街寻兄》中写了啥内容

  串联起《打虎》和《杀嫂》

  在王少堂的《武松》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武松打虎》,以及《武松杀嫂》、《斗杀西门庆》等,而在《人民文学》上的这段《游街寻兄》,就是串联《武松打虎》和《武松杀嫂》重要段落。

  在《游街寻兄》中,首先写到阳谷县县太爷看到虎患已除,非常高兴,让打虎英雄武松披红戴绿,上马游街。武松本不在意,一心想找阳谷县的哥哥武大郎,也是在这个游街的过程中,武大郎看到了武松,兄弟相认,骨肉相连。武大郎告诉武松,自己已经娶妻,武松有了嫂嫂。回到家中,武松就把县太爷送的一匹大红绸子送给了潘金莲,潘金莲见武松英武,不由春心荡漾,“下文潘金莲戏叔的原由就因武松送大红而起”。

  《游街寻兄》展示王派魅力

  语言风趣内容丰富

  在《编者按》中,已经写明,原来这段故事,在《水浒传》中不过3000字。而王少堂口述的这段《游街寻兄》,却有1万多字,那么,王少堂究竟进行了哪些创作呢?

  比如对于武大郎的描述,就能看出王少堂的功力:“这一位生得身高不满三尺,在宋时六尺高就为矮,他比矮子打了个对折,五官丑陋,其貌不扬,一嘴的络腮胡子,小小两个招风耳,头戴一把抓的帽子,身穿蓝布长衫,布腰带,前后衣角塞着,脚穿闷青布袜子,破布底鲢鱼头的鞋子,肩上一根毛竹扁担,两头有绳系着两个圆笼”。你看,一个活脱脱的武大郎形象,就已跃然纸上了,通过对于各种细节的描写,把人物说得呼之欲出。此外,王少堂还继续说道:“多数人恭维他一点称他武大郎,不就称呼他的诨名,他的诨名太多了,因他个子矮,叫他三寸丁、矮矬矬、谷树皮、结不熟、土里熟。”这些描述,非常形象。

  而王少堂在描述潘金莲首次见到武松时,也是非常精彩,令人拍案叫绝:“金莲在旁望着武大郎好气,你看这种矮像,拿件东西还要小叔子送到你手中,忍耐不住,进前一步,伸手就由小叔子手中将大红拿过,欲言不语,望着武松一笑。这个笑是由心里发出,掉转身躯跑到楼梯口,右脚踏上楼梯,面带笑容扭转脸又把武松一望,头一埋,抢步上楼而去。”这段描述,通过“一步、一笑、一望、一埋”,简直说活了潘金莲。

  费力当年自订《人民文学》

  遗漏收录在《扬州曲艺志》

  费力出身曲艺世家,对于扬州评话有着多年的研究。据他分析,当年王少堂已经年近古稀,但是他在艺术上,还处在巅峰时期。就在1958年,王少堂、康重华、张慧侬、王万青等扬州曲艺名家,经过层层筛选,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首次曲艺观摩演出,在那场演出中,王少堂的表演,技惊全场,没过几天,老舍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听曲感言》,描述王少堂的书,“他的动作好像有锣鼓点子控制着,口到手到神到”。费力介绍,在《人民文学》刊发《游街寻兄》一年多后,王少堂口述版的《武松》正式出版。

  至于这本《人民文学》从何而来?费力说,当时自己只有20多岁,还是一位年轻人,不仅对曲艺有研究,对文学也感兴趣,所以一直订阅《人民文学》。

  当时,这本《人民文学》寄到家时,他还在外地。后来回家看到这篇《游街寻兄》,如获至宝。可惜的是,后来他逐渐淡忘了此事。以至于自己在参与编写《扬州曲艺志》时,都遗漏了这一条重要的信息。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