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秀华体”走红和诗歌式微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

2015年01月19日 10:02 来源:华商报  参与互动()

  近日,随着余秀华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火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盛誉,她在博客中回应称,自己的身份顺序应是女人,农民,诗人。(1月18日《南方都市报》)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诗意地栖居”似乎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景。在“浅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诗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一些缺乏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诗歌,尽管在形式和表达路径下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干瘪、空洞的内容却引发集体“吐槽”,难以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说到底,脱离了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这一文化艺术创作的根本,诗歌即使标新立异,也难以获取社会认同。

  出身农家、读书不多又身患疾病的余秀华,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富足,婚姻和家庭生活也谈不上幸福,却一直在坚守精神家园,一直在用诗歌清洁和悲悯着自己。在那个现实与虚拟交织的世界里,“秀华体”发泄情绪、表达情感、塑造角色,用诗意的语言书写着人生的爱与痛。

  在眼球效应时代,“秀华体”的走红,既和诗歌式微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也和余秀华悲苦的人生境遇息息相关。“秀华体”的稀缺与清新,再加上“农民诗人”、“脑瘫诗人”的符号营销,余秀华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可是,当公众的注意力远去,“秀华体”又该何去何从?面对诗歌带来的喧哗和骚动,余秀华终究用诗歌来回应,“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在她看来,网络对自己的关注就像一阵风,刮过去就走了,不用多久,就会回归到以前的生活状态;被太多的人关注并不一定是好事,写诗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她不希望将诗歌推到后面,而将身体残疾推到前面;本末倒置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诗歌的发展。

  抛开身份标签,“秀华体”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即使在社会转型时期,老百姓对于诗歌并不缺乏热情;只不过,许多时候他们找不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诗人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只有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守望精神家园的真诚诗歌,肯定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杨朝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