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废墟涂鸦 不能一拆了之

2015年01月26日 10:28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事件回放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一夜之间又遭铲除。24日,涂鸦被拆也成为“两会”上一个热议的话题。对此,政协委员是有赞有弹。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康定路600弄动迁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前往现场围观废墟涂鸦。 (1月25日《新闻晨报》)

  批评

  最劣选择简单粗暴

  江南雨巷、苏州园林、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等,为什么经漫长历史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无数游子的乡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建筑融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文化感情。大至一座城市,小至一条老街道、一栋老房子的拆迁和规划,其中如果没有了对历史、对传统、对文化以及对民生的“深情”,仅仅剩下贪大求洋的政绩追求和浮华虚妄的现实矫情,这样的城市规划及建筑“作品”何以打动人心?

  当越来越多市民涌向废墟涂鸦表达他们美丽的乡愁时,某些官员却以安全为由对画作进行铲除,这是多么的简单粗暴!简单一铲了之,并非公权力“最优选择”,只能是一种走向公众预期相反方向的“最劣选择”。正如大家都在带着快乐感尽情赏花时,却有人将花连根拔起,我们的城市管理难道就不愿意与民众做些许的互动?

  张培元

  赞成

  不可本末倒置

  有人认为,这是有关部门缺乏包容精神,认为加强管理和疏导,比如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等方式就可以让城市保留涂鸦之美,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

  “拆迁工地危险,闲人免进”这是起码的安全常识,“废墟涂鸦”的走红,无异于在危机四伏的拆迁工地上开一个美展,人们纷至沓来,其危险性不言而喻。且不说增派志愿者、限流等方法又要花费多少公帑,该方案如何实施,能否在出口众多、环境复杂之地保障民众安全,谁也不敢打包票。事实上,有上海本地市民去看过后都觉得后怕,也提议拆除为好。

  铲除“废墟涂鸦”不是针对涂鸦而是针对“废墟”,铲除“废墟涂鸦”是公共安全的预警。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这方面血的教训太多,岂可重蹈覆辙?

  王丽美

  建议

  给涂鸦一块自留地

  街头涂鸦是“风景线”还是“牛皮癣”?最大区别就在于艺术性。对一座文明城市来讲,所有健康的草根文化,都是值得包容的,涂鸦文化亦能成为文明的亮点。就城市管理者而言,最该做的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涂鸦文化正名,让涂鸦的自由与美好恪守社会的基本公序良俗;二是给城市涂鸦找一块合法的“画布”,让其获得健康生长的空间。

  不妨给涂鸦者一块“自留地”,并有意识地把涂鸦文化与城市文化、创意文化融合起来,让街头涂鸦也能成为一种时尚艺术,这不仅可以充分彰显城市的无限魅力,也有益于成为助推创意产业的活力之源。

  最基本的,我们应对涂鸦文化保持起码的尊重,而不是简单的当成“眼中钉、肉中刺”,“涂与刷”之间的较量是多么不解风情。

  徐剑锋

  延伸

  争论是管理新维度

  “废墟涂鸦”引发如此强烈反应,究其原因,不在于目的而在于手段,以及公众对“一铲了之”的治理粗暴化的忧虑。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正规化的涂鸦载体,拆迁废墟才成了替代品并获得青睐。因而公共管理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公众在精神层面需要什么,不仅应当开辟一些涂鸦墙,还应具有必要的专业修养和超前意识,让载体更加丰富而具有艺术性气息。

  一个城市的人文修养和市民素质,不可能与生俱来,这就需要发挥个体、民间、社会和政府共同的作用。这其间政府扮演着主体和关键角色,当其自身的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引导整个社会共同提高。因而站在实现社会进步的高度,才能真正认清到公共管理所担负的责任,也才能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唐伟

  三 言 两 语

  感觉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拆迁、施工安全、艺术保护、艺术内涵……

  ——查小妹

  从贪婪到粗暴到愚蠢。——苏新

  涂鸦是依靠废墟才走红,但废墟有危险,铲除是必然,而涂鸦也留下了影像,那就好好怀念,至于扯出涂鸦墙的建议,涂鸦与情景融合才有意义,不然就是伪命题。

  ——孟广亮

  先不说涂鸦作品其艺术价值有多少,但从明知必拆的废墟而作者却要选择在此创作,创作完成,突然之间摄影师、记者、艺术爱好者蜂拥而至,这绝不是偶然,是有人花钱在炒作。

  ——唐宗骏

  在已经拆迁待规划利用的废墟里诞生的涂鸦是否需要保护是各有其理,但人们对老房子的留恋和对过往回忆的珍惜也是人之常情。

  ——李成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