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阅读”是人类求知初始习惯

2015年01月30日 11:10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

  “为学必始于观书”,这是记者对年过七旬的历史学家谭继和先生的印象。他家满屋都是书的世界,墙顶上还有“天府藏书家”匾额。大家心目中难免会勾勒出一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形象,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活跃、关心治事、受到很多市民和网民关注的著名文化学者。谭继和笑说自己从小读书至今天还在写书,是从未离开过书的一生,所以被人叫做“书生”。我们的话题也就从书生的阅读说起。

  【“阅读” 是人类求知初始习惯】

  “阅读本来是人类求知最早形成的文化习惯,”谭继和感慨道:“但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却面临丢失阅读习惯的危机,不幸的是一些中国人也卷入了不读书的潮流。”他认为“阅读”二字的本义,是指求知的过程。“阅”,据《说文解字》是指“具数于门中”。易经认为阅与脱、悦二字相通。指瓜熟蒂落、果实长成,在家门内把读有所获、心有所悦的东西如数家珍一样吐述出来。“读”,《说文解字》释为“籀(zhòu)书也,从言,卖(dú)声。”籀,指不但能讽诵而且能解读书的意蕴。卖,有初始获知的含义,如渎是指水的源头,犊是指初生动物,椟是木制外壳,读则是指言语初始。所以,阅读的本义是指言与语、眼与文的初次交汇。这个词是教人在家门内通过读书求知来观看外部世界,了解未知事物,每一次都要有如第一次一样有新鲜的感受,能发现新的知识,求得新的感悟。读书就是求得知识、智慧、经验不断日新、又日新、与日俱新的过程。

  【读书之路 上下求索方能开悟】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谭继和认为,这句话表明读书的重要,它是立学和立身的根本。提升文明素质靠读书,净化自身灵魂靠书香。正如高尔基说的:“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要一切归于书籍。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憋死。”

  谭继和认为,读书之路漫漫其修远,离不开“上下求索”,是读者自身下苦功并逐步积累的过程,读书的乐趣也在于此。这个“求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对知识由渴求到追求,这是读书的动力;第二步是锻炼求索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反复阅读中获得的,是一个由“愚笨”到“聪明”的过程;第三步是在不断获取灵感过程中,思维“开悟”,等求索积累达到一定量后,知识便会融入自身的头脑与灵魂,成为灵性的火花与创新的源泉。

  谭继和告诉记者,早在中学时期读《红楼梦》时,他都会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成语和段落以及觉得有用的知识抄录下来,至今还成为潜移默化的思想养料,影响他的行文风格,可谓大有裨益。他说,只要开卷就有益,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书,反复阅读,广泛涉猎,必于人品和学问有收获。

  【蜀人爱阅读 全国独创省油灯】

  汉代蜀文化曾达到“文化弥纯,道德弥臻”境界。谭继和说,这靠的是文翁以人文化蜀,转型为书香阅读社会的风气。司马相如读书有远大的理想和宏观的视野。他读书要“包括宇宙”,上要知天文星空;“总览人物”,下要俯察大地人文;“控引天地”,在大自然里自由翱翔;“错综古今”,让历史与现实错综生辉。扬雄读书“比肩相如”,作郎官时,自请停薪留职三年以便读尽金匮石室、兰台令史之书。诸葛亮诫子要多读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宋代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因为孔子的学问就是从“观书”开始的,所以,他希望能抽出几年专门读书的时间,到庐山五老峰下,藏书9000余卷的李氏山房“尽读其所未见之书”。杨升庵强学博览,百科综合,是明代读书著述第一人。

  有趣的是,唐宋成都府邛窑和玉堂窑生产全国独一无二的省油灯,是专门为读书人红袖添香夜读书创制出来的,可见蜀人对书香的崇敬。不仅蜀中秀才如此,就是一般市民,如宋代成都、涪州草市上卖竹箍卖甜酱的老翁,也是边读易经边做买卖,还难倒了年轻的程颐、程颢,他两兄弟不得不佩服“易学在蜀”,足见蜀人书香阅读已成社会风气。

  【书香阅读 才是历代民族文化主流】

  谭继和先生并不反对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现在人们生活压力大,在工作之外喜欢娱乐怡人的文化,也无可厚非。但若因过于耽缅于怡人,而把民族历代传承的书香阅读社会习惯和风气丢掉了,却是民族的悲哀,文化立国的悲哀。”他认为,当下阅读问题存在三个弊端:一是“去阅读化”,浮躁情绪左右,功利目的为先,拼命抓取信息,以为信息就是知识,真正安身立命、精神家园所需要的知识和价值观却被丢掉了;二是阅读的低俗化,满足于声色犬马,戏弄历史,情字缺神,爱字缺心,庸俗浅陋;三是阅读碎片化,满足于心灵鸡汤,让一些名人把原典嚼成碎片,喂在自己口内,不愿花劳动去读解经典的原意,以致误导频袭,甚至精神扭曲还洋洋自得。

  记者请谭继和谈谈如何纠正这些弊端。他说:“书香春色回天地,当今应该是呼唤书香阅读社会春天回归的时代。”他解释道,其实历史上每当商品经济繁荣时期,都易出现“去阅读化”问题。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了,市民社会出现“束书不观”风气。苏轼就叹息:古时候书少,六经全靠手来抄写,读书不易,古人却想方设法求书来读。而今人书可以雕版印刷,“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读书条件好了,后生科举之士反而“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他批判这种“去阅读化”现象,认为书是世间第一宝贵资源。苏轼说,珠宝可以悦人耳目,但不适用。米谷粮食颇为适用但用之即竭。只有读书,既可悦人耳目,又可万世用之不竭,无论智愚,只要肯读,就会有无尽收获。这句话对我们有相当警示作用。当今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又遇到宋代书籍转型时期一样的危机,遇到电脑代替书香、束书不观、游谈乱侃等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谭继和认为“去阅读化”只是新技术转型时期一股逆流,书香阅读才是历代民族文化主流。汉唐是书香阅读社会,尤其值得学习。当今百年民族文化复兴之际,呼唤汉唐书香社会和阅读雄风的春天回归,应该是当今时代最深刻的需要。

  本组稿件由 王梓均 本报记者 赵斌 报道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