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面对网络语言,要合理规范

2015年02月06日 10:28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甚为流行。有专家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大肆冲击汉语发展,不仅横行网络,还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走进了传统媒体。但是网络语言因其塑造、发展等的随意性,真的适合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吗?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同属汉语,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代表了汉语的发展创新。能得到一定流行就说明了它对生活的贴合性和社会接受度。网络语言在使用中能轻易拉近人们的距离,形成一个小圈子,比如老师和学生、老板与员工,一个网络热词就能引发彼此心照不宣“你懂的”的语境。

  但是,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既然它属于汉语体系,就理应纳入汉语管理,并遵循汉语语言规则。正如对待一个人,我们尊重他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说:“有的网络语言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作文化的进步。”对于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应辩证看待,诸如“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言,是新事物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特定流行词语,理应得到保护,但诸如“屌丝”“装逼”“小婊砸”“绿茶婊”等网络语言,虽然采用了发展、谐音等伪装,但是其粗鄙的含义和用词依然不能改变其低俗的本质。

  网络语言要通俗但不要低俗,民众在其使用上理应有所选择,媒体在语言传播上更应慎重,不能图一时的热闹和所谓的“时尚”而一味附和,随潮流而舞。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能理性地对待语言,比如不说脏话,不骂人,因为人们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表现。可是,在网络中,人们却能轻易地说出“装逼”等语言,为什么?这固然有网络的特定环境因素,但是故意忽视背后的粗俗,迎合潮流的心理也是主要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人们对语言的信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处于语言体系正在建成的青少年将失去对文字规则、优美的信仰,而落入文化媚俗的泥潭。

  因此,面对网络语言,一方面要宽容它,给它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将网络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范围,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甚至对人们精神文明的侵害。海德格尔说,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精神的体现,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大扫除,更是对网络精神的大扫除,这是十分必要的。有关部门应当更加关注网络语言的发展,予以引导和规范。尤其现在一些新媒体出于吸引眼球等目的,对网络语言的滥用严重,媒体应明确自身位置,承担其传播文化的职责,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管理,还民众一个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王琦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