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铁道兵解放初曾平抑上海和广州物价

2015年02月16日 08:1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在60多年前的解放战争中,成长起一支特别的部队——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就将创作视野对准了这支队伍,用情感的震撼,视觉的冲击,精神的涤荡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从1948年抢修柳河便桥,到抢修京浦线上的淮河大桥,到修复京蒲铁路、粤汉铁路,平抑初获解放的上海和广州物价,再到奋战在朝鲜战场的清川江大桥、铁路三号桥,以及三角地区京义线和龙源里到泉洞的29公里铁路咽喉,这支铁军先后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冒着枪林弹雨,经受严寒和酷暑,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一次次战斗物资的供给。战争年代过去了,铁道兵战士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中。1954年抢修鹰厦铁路、黎湛铁路,王震将军和士兵们一起拉大锯、打炮眼。1968年铁道兵奉命开进巴蜀之地,修建襄渝铁路。面对秦岭、武当山,他们以“活着干、死了算”的精神超负荷地劳动,架起了710座铁路桥,修通了5333米的大巴山隧道。1974年的青藏铁路建设,铁道兵将士们走进了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在盐水煮豆子、白天兵看兵、夜晚看星星的艰苦岁月里,多少人为了集体荣誉倒在了高原反应下,又有多少人被埋在了隧道塌方中。作为一部富有文化意蕴的专题片,《永远的铁道兵》将这些不朽业绩,用影像的方式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尊重与褒扬、震撼与崇敬贯穿在每一帧画面里,渗透在每一个镜头中。

  《永远的铁道兵》是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即把原先历史纪录片所常用的宏观叙事手法转化为以个体为中心的微观叙事,其特点是在形式上碎片化、多样化,在内容上情感化、故事化。为了还原历史情境、营造时代氛围,该片的创作者搜集了大量历史纪录影像资料,采用情景再现、动画模拟、三维绘画等手段进行创作。作品没有搜奇猎艳和插科打诨,没有调侃崇高和虚张声势,没有抄袭模仿和过度包装,更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涂抹,而是用战斗和生活场景说话,用真实事例代替人文教诲,用精神力量震撼观众的心灵。

  在历经35年战火的洗礼之后,1984年1月,铁道兵将士们脱下了戎装,集体改工为今天的中国铁建。尽管兵改工30年过去了,但是军人的精神,军人的品质,军人的作风,军人的风采依然在铁道兵传人身上闪光。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准确把握并大力彰显了这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延续和传承。透过这部纪录片,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感知到了历史人物,更聆听到了伟大时代的召唤,其中蕴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在力量和永远进取的牺牲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与创造能力,展示了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大众智慧与文化精华。作品试图呼唤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觉醒,让观众在审视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而这正是《永远的铁道兵》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