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作家谈“年味” 似乎很难说年味淡了

2015年02月19日 1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上海2月19日电(记者 邹瑞玥 )工作日紧追着除夕的脚步;年夜饭都下馆子了;不少城市鞭炮只有限定区域才能燃放。“年味变淡”的感慨萦绕在不少人的嘴边。可春运近30亿人次大迁徙,就是为了过年,似乎也很难说年味淡了。

  鳗鲞、温蟹、烤麸、芝麻汤团、年糕……上海人的“屋里厢”的圆台面上,过去总有几样少不了的菜式。上海作家金宇澄回忆说,五六十年代,上海人对年的热情多是来自稀缺的年货,置办年夜饭的原料成为上海姆妈心里的大事体,早早要准备。比如四鲜烤麸需要的金针菜、黑木耳,那时极为珍贵,只有在年前的配给中,四人以上的“大户”才能分到四两,小户只有二两。热天里攒下来的西瓜子,过年总算舍得拿出来炒一炒,作为招待客人的零食。

  作家孙甘露的过年记忆也和“吃”有关。要过年了,外婆会带他去菜场买水磨粉,回去自己做汤圆、做小圆子。小圆子加酒酿、罐头水果及新鲜的橘子苹果,做成水果羹,果香扑鼻,酸甜爽口,也是饭桌上极富年味的食物。

  穿了一年旧衣服的孩子,终于可以在新春里穿新衣了。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得到的东西,构成了老上海人眼里“年味”的重要部分。上海人总归想尽力将生活弄得最精致,这种置办年货的仪式感,与过于农耕文化中的祭祖等腊月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处。及到80后一代,物质富裕,匮乏的紧张感不在,过年便没那么隆重,滋味也不一样了。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青年作家王若虚就是其中一员,今年全家直接省略了“年夜饭”,“连压岁钱也一起省了。”王若虚笑称。不属于旅游旺季、又是法定假期,春节出游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趋势。王若虚说,独生子女的一代,成家后与表兄弟姐妹的关系,比起上一代要疏远得多。没有成家传代的,或被“逼婚”、或被“逼育”,或是不堪“压岁钱”、“份子钱”,过年见亲戚的种种无形压力,构成了“80后”心目中略带苦涩的“年味”。

  在金宇澄看来,比起过去的拍电报、写信、打传呼电话,今天多样化的联系方式,让都市人不再把“过年团圆”看得很重。倒是“新上海人”和“打工者”,远走他乡辛苦工作了一年,“回家”对他们而言成为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便有了春运大潮和随之而来的假期“空城”。

  如今的上海,会做年菜的人大半年事已高。生活在便利的都会里的青年,几乎无人能掌勺一桌年夜饭。“最顽强的过年传统就是鞭炮了。”金宇澄说。据悉,今年上海开始实行定时定点放鞭炮。“提议七大姑八大姨也要这样,只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对小辈接受符合其意愿的盘问。”青年媒体人抱老师如此调侃。(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