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第一门"太平门真容重露 非老照片上所见(图)

2015年02月26日 16:30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

已经消失的太平门外城门。记者 熊明 翻拍

渝中区太平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记者 熊明 摄

  近日,记者在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太平门遗址考古现场打探到,从去年底考古队进场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曾经的“重庆第一门”已重露真容。然而,出土的这座太平门其实并非我们在老照片中看到的太平门。

  出土城门是内城门 老照片上是瓮城门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拱形的城门连着高高耸立的城墙,一直延伸向江边。经考古测量,太平门门洞内部高5.1米、宽4.4米,如今门洞被巨大的条石堵得严严实实。

  “太平门已经露出真容,但是城门上并未发现‘太平门’三字的痕迹。”指着巨大城门的顶部,考古现场负责人孙治刚说,原本的城门是被掩埋在民居和现代修建的道路之下,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从去年底派遣考古工作队进驻现场进行考古发掘,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让这座曾经的重庆第一门在消失数十年后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老照片里经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太平门就是现在发掘出土的这座城门吗?孙治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与通远门一样,太平门也是由内城、瓮城两部分组成。”孙治刚说,据《巴县志》等文献记载,太平门城门匾额上均有题字,内城门题“拥卫蜀东”,瓮城门题“太平门”。如今考古发掘出土的城门是太平门的内城门,而老照片里的太平门其实是城外的一座瓮城门,由东、南、西三面城墙与内城墙围合而成。瓮城已经彻底消失,其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18.5米。

  残存石梯曾连通 当时最繁华的两条街

  在考古发掘现场,太平门城门的左侧,一片宽阔的平地也在发掘中被整理出来。孙治刚介绍,这就是当时太平门通往城内的两条道路之一。

  这条昔日的道路已看不出当年的风貌,原本铺在其上的青石板也在城市建设中消失无踪,“我们也是在现在道路的下方发现了这条古道遗址,除了道路旁还存有一截宽约20厘米的明代排水沟外,其余部分已被各种建筑地基破坏了。”

  这条道路通往何方?孙治刚指着不远处的重庆海关总署旧址说,道路所接的街道,应该是这座老建筑前的道路。

  太平门的右侧还有一段残存的石梯。据了解,这就是当年太平门的另外一条通路。顺梯而上,就是当年重庆城最繁华的四方街和白象街。“但这段石梯并没能得到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因为在它的垂直上方十余米处,就是如今还在使用的四方街。”

  据悉,目前太平门遗址内城门处的考古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发掘有城门、城墙、道路、排水沟、水井等遗迹,基本弄清了内城门处的布局、道路网络和排水系统。“可以确定,太平门遗址城墙经历过三次大的修建,另外还有多次修葺的痕迹。”孙治刚说,目前已发现太平门城墙附属台阶依次叠压有不同时期的三次台阶使用面,城墙顶部也对应有三次比较明显的道路面,外侧城墙立面上更清晰保留有7至8次相互叠压的修葺痕迹。

  今后市民或能穿过老城门 从城内走到滨江路

  考古发掘结束之后,太平门老城门和城墙将得到怎样的保护?相关文物部门表示,太平门老城门、人和门老城门以及它们之间的老城墙,都将被原址保护。

  市文物局局长幸军称,它们将作为未来白象街历史文化展示区内的重要遗址,永远地留存在重庆市民的生活之中,向市民展示重庆老城墙及老城门的风貌。

  同时,专家们也将尝试在未来恢复城内外相连的人行步道。如果真能如此,那么今后市民就能穿过历史的城门,从城内走到滨江路。

  相关新闻>>>

  因木竹市场得名

  本报记者 杨晨

  “太平门”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秘书长吴涛介绍,太平门外早先是木竹集中的地方,“太平”二字,是祝福木材货运水路平安顺利之意。

  从太平门入城即进入白象街,经四方街到鱼市口,曾是重庆衙署的集中地,县文庙、县学也在附近,无疑成为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最热闹繁华之地。“在重庆开埠后,太平门内更是集中了许多洋行、中外商号,多个轮船公司也在这一带设立总部,太平门因此成为轮船码头。一时间,这里成为重庆政治经济的中心。”吴涛说。

  “昔日的太平门码头还是顺长江放流木竹的集散地。”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吴涛在文献中发现,当时站在太平门老城墙顶端,举目可见奔流而下的长江。如今仍有部分石阶尚存,从其气势仍可想象它昔日的繁华。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