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最大三线建设博物馆3日在攀枝花开馆

2015年03月03日 1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四川攀枝花3月3日电 (贺劭清)中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3日在四川攀枝花市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展品浓缩了中国自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至1981年长达17年的三线建设史。

  因三线建设而立市的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处。当年,数十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官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来到曾经被视为“不毛之地”的攀枝花,如今已经五十年。

  新落成开放的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馆中搜集了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人三线时期的文物,中央和全国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物品。

  穿过长长的三线建设研究学者、亲历者口述历史的影像墙步入博物馆内,一副巨型的三线建设地图跃入眼帘。四周依次陈列着“两弹元勋”邓稼先、“核司令”程开甲、“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等三线建设功臣的铜像,铜像旁则展现了他们在三线建设时的工作照片与对三线建设的文字回忆。

  三线建设博物馆中除展示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文物,还详细展示了上海、深圳等地“小三线”后方基地的建设情况。其中粮票、账本、铁风扇、双鸽打字机、上海弹力型油印机、海鸥牌照相机等上万件展品均由三线建设企业和个人亲历者捐赠。

  “千万中国最普通的劳动者,是三线建设史的创作者。”攀枝花市文物局首席文物专家刘胜利介绍说,如今三线建设时期的物品、资料正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博物馆希望能广泛搜集遗落于民间的三线时期物品、资料,鲜活地记录这段珍贵的历史。

  当日,铁道老兵吴忠仕特意换上旧军装、佩戴“五好战士”、“超期服役”、“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等勋章,拿着不同时期的驾驶证、行驶证与上世纪70年代政府颁发的“安全行驶100万公里奖牌”来到三线博物馆。“我想捐赠安全行驶的奖牌,与因得奖颁发的雷锋军大衣,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记者离开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时,还有不少三线建设亲历者排队等候捐赠三线建设物件或进行历史口述。(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