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元宵节曾是中国“情人节”“求子节”

2015年03月05日 15:54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

  新华社西宁3月4日专电(记者庞书纬)元宵佳节将至,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各色花灯,农村各种社火、秧歌表演热火朝天。

  民俗专家表示,在我国历史上,元宵节是未婚男女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见面时间,因此有很多“情人节”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萧放表示,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元宵节稍显另类,主要娱乐项目都在夜间举行。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习俗恰恰相反,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情人邂逅的机会。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理学院中国籍学者贺晏然告诉记者,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描写青年男女在元宵之夜相恋、相思的诗词,如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豪欧阳修曾留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名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到元宵夜时,笔触也变得纤细柔和:“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喧闹过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研究,在古代,元宵节也有“求子”即祈求生育的习俗,原因之一是花灯的“灯”谐音“丁”,即子嗣。而在有些地区,作为食物的元宵也被赋予了“求子”的象征意义,妇女甚至通过观察煮元宵时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元宵节原有的“情人节”“求子节”等特征逐渐淡去,但人们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期待却没有改变。

  “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更渴望家庭的温情,元宵节满足了千千万万家庭追求团圆、追求美满的心理诉求,这大概正是元宵节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吧。”贺晏然说。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