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系统摸清三峡淹没和迁建区文物家底

2015年03月05日 17: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武汉3月5日电 (张玉水 曹旭峰)记者5日从湖北省文物局和湖北省移民局获悉,据最新出台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湖北三峡淹没库区共出土重要文物标本6万多件,系统摸清了三峡淹没和迁建区文物家底。

  据这份《湖北省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初验报告》显示,湖北省完成三峡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项目223处,勘探面积193.7万平方米和发掘面积45.046万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陶器、玉器、巴蜀文化铜器、唐宋时期的瓷器等珍贵文物5000多件,重要文物标本6万多件;发掘与复建屈原祠仿古群、巴东狮子包古建筑群、秭归凤凰山古建筑群等42处地面文物。

  该报告还显示,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发掘,清理出宋代的官府区、居民区、宗庙区和墓葬区的重要遗迹,首次全面揭露出一个宋代的县城遗址,是中国城镇考古学研究的新突破;楠木园遗址的发掘确立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三峡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秭归庙坪遗址发现的新石器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确定了新的石家河文化区域类型即峡江庙坪类型;秭归何光嘴、朝天嘴等一批夏商时期的遗存,揭示了巴、蜀、华夏诸部族文化在库区交流的史迹。

  湖北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历时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文物保护项目档案和文书档案资料。多名考古专家曾表示,三峡地区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的发现,廓清了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脉络,对研究楚文化进入三峡地区的时间和楚文化向西扩张及巴、楚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约8000年前,巴人先民就进入三峡地区。千百年来,来自东西南北的文化不断在三峡地区碰撞融合,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长廊。(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