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湖州举办“非遗”群英会 唤醒传统回忆

2015年03月20日 21: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湖州举办“非遗”群英会唤醒传统回忆
非遗群英会现场 臧涵 摄
非遗群英会现场 臧涵 摄
非遗群英会现场 臧涵 摄

  中新网湖州3月20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臧涵)湖笔怎么做的?蚕花怎么扎的?一条篾、一根柳条又是怎么变成一只篮的?百叶龙、彰吴金龙、妙西旱船……20日,各具特色的浙江省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市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非遗爱好者前来观展。

  “在微信上听朋友说,这次‘非遗’群英会展出了许多具有湖州本土文化的‘老底子’的东西,就来看看,许多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东西原来还一直存在着。”湖州本地人张国俊笑着告诉记者。

  活动主办方湖州文化发展集团副总倪平方表示,这次参与展示的“非遗”都是跟老百姓的劳动生活有关的,“比方说,那时候,老百姓因为经济不宽裕,想要装东西,却买不起篮子,他们就用农村的柳条、竹篾自己编,这体现了老百姓勤俭节约、淳朴的品质。竹编的艺术品也很好地表达了百姓们对美的渴望。”

  记者在现场看到,“竹编技艺”展台旁聚集了好多人,走进一看,原来是精通竹编技艺的民间艺人祝和春正在给观众们表演如何“破篾”。

  “出于对竹编的喜爱,我从18岁便开始跟着师傅学了。那时候都是去农户家中做农具。初学时,师傅先让我们做‘下手活’,从最简单的编织开始学起。编织学好后,师傅就开始教我们‘上手活’——破篾。”50多岁的传承人祝和春告诉记者,破篾是一项技术活,难度比较高,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破篾技术越来越高。

  据祝和春透露,湖州市非遗“溪龙竹编制作技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如今,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老一辈传承人相继去世,加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业发展的现代化,竹编这一传统的民间手工工艺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留住传统手工艺,民间艺人努力着。

  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淙蚕花”的传承人冯锦美说:“我现在一有空就扎,一天可扎50朵左右。在清明含山蚕花节和本村的庙会上出售,2元4朵,不为钱,只为一种心境,也是为了让后辈知道,让这一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艺得以传承!”

  精巧的蚕花备受追捧。很多人都围在冯锦美身边。

  只见冯锦美小心翼翼地将已经染成五颜六色的春花纸、皱纸剪成花瓣,然后插在用柴须做成的梗子上,从花蕊开始,一圈一圈,由内向外,精巧扎制,不一会儿,一朵色彩艳丽的蚕花就扎成了。蚕花上面还放上一条用海绵制成的蚕宝宝。

  “现在用这种老办法扎蚕花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真正养蚕的人家还是喜欢用我们这种老式的蚕花,这大概也讲究个心诚则灵吧,因为蚕是有灵性的。” 冯锦美笑眯眯地说。

  冯锦美表示,石淙的蚕文化由来已久,《蚕花娘娘三到含山》说,蚕花娘娘扮作卖花姑娘在含山叫卖,传播蚕花喜气,谁买了放在家里,插在蚕匾上,就会得个蚕花廿四分。

  有着“百艺人家”之称的民间手工艺人王翠萍和冯锦美有着同样的心愿,希望将民间手工艺传承下去。

  “我现在是长兴县青少年宫、长兴县老年大学、长兴成年人教育技能培训的老师,我带了好多学生,教他们串珠、制作丝袜花还有纸扎技艺。”王翠萍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手艺得以传承,也带动了就业,她的学生遍布全国的各个地方。

  据悉,本次活动除了有湖笔制作、东林柳编、千金剪纸、羽毛扇制作、刺绣、长兴紫砂制作等“非遗”文化体验,还有“非遗”文化表演项目展示、文化大讲堂和手机互动微摄影其他三个部分。同时还邀请文化知名人士及专家讲述关于湖州的文化、中医与养生、居室风水以及鉴赏与收藏等话题,与市民免费共享。(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