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近60岁国营面馆停业 市民抢到老算盘当藏品(图)

2015年03月26日 15:13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结束营业后,标有“国营”二字的老招牌被抬进屋里,即将离开的工作人员吃着最后一顿工作餐 摄/法制晚报记者 黑克

  收藏算盘

  经店家同意,市民范先生收藏了老店的算盘 摄/法制晚报记者 黑克

  收藏时间

  墙上日历定格在了这家老面馆营业的最后一天 摄/法制晚报记者 黑克

  收藏回忆

  这样存放零钱的木头盒子,现在已经很少见 摄/法制晚报记者 黑克

 

  法制晚报讯(夜线报道组) 昨晚,老国营新成削面馆终于送走了最后一拨顾客,结束了它近60年的历史。

  众多新老顾客来向面馆告别,见证了老面馆最后的一小时。

  今天,大栅栏粮食店街55号再无新成削面馆。只有那块老牌匾被保留在老师傅那里,封存着老店数十年的回忆。

  王先生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端放在餐桌上时,已经是晚上9时多了。他被摄影记者们围在中间,大口大口地吞着面。他领到的纸牌是121号,这也是新成削面馆卖出的最后一碗面条。

  对于新成面馆来说,昨天或许是它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天。老店因经营问题,传出了关张的消息,让不少老街坊难以释怀。昨晚,不到50平方米的面馆人头攒动。面馆的前台、后厨忙得不可开交。因就餐人太多,小馆不得不排队发号。

  不少人是远道而来为老面馆送行。这一天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为了体验国营老店的就餐感觉,见证它的最后时光。

  64岁的孙希斌,家住东直门内大街,因为他的姥姥家在附近,这个小面馆的存在,就像一处儿时的地标,刻在他的记忆里。

  为了10块钱一碗的刀削面,他等待了两个多小时。量大、便宜,但味道一般,老孙说,不是味道有多么好,大伙来这里吃,就是为了纪念。“这个面馆平时没那么多人,要是都像今天这样,也就关不了张了”。

  同时,老孙还拍摄了不少照片,他准备发微博和微信,和家人分享。

  特写

  市民抢到老算盘当收藏品

  家住丰台区看丹的范纪萍先生,晚饭后便乘地铁来到了面馆。三个多小时里,他在人头攒动的饭馆杀了个七进七出,拍了数百张照片。

  面馆即将关门,老范盯上了柜台上的算盘。“算盘我要了啊!”老范朝着服务员一声吆喝,即便这个算盘已经少了一行珠子,上面沾满了油污、边角处已经磨得发亮。

  服务员倒是好说话,让老范将算盘拎走。怕被人抢走,老范还赶紧攥住算盘不撒手,引来摄影记者一通狂拍。

  摘匾

  由店里师傅保存 这是属于集体的回忆

  昨晚9时30分许,面馆牌匾上的黄光灯泡熄灭,小馆门脸儿突然变得昏暗,“新成削面馆”最后的生命时光进入倒计时。

  店员从屋里扛出一个木梯,两个人爬上梯子,三个人在底下接着,牌匾被缓缓摘下。快门一阵噼里啪啦响,大家用镜头目送牌匾离开门额。

  随后,牌匾被抬进了馆子里,平放在餐桌上,仍有很多人跟进去拍照。“听说有人出价两三万收藏……”一位老北京人嘴里嘟囔着。

  店里负责收银、开票的张占虎师傅说,他1980年进店的时候,这块牌匾就已存在,字号上的“国营”二字是老经理在1982年粘上去的。这块牌匾他们没有卖,会继续留着,因为这块字号属于集体。

  小店关张后,店里的师傅们也将各奔东西。上年纪的老师傅基本选择了退休;而年轻的伙计,只能另谋出路。

  晚上9时45分,随着食客、记者们逐渐散去,伙计关上大门,粮食店街55号门前,又恢复了平静。明日一早,这里再无新成削面馆。

  文/夜线报道组 摄/记者 黑克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