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孔庆东发布莫言8岁照片 质疑其作品贫穷描写不实

2015年04月10日 14:05 来源:重庆时报  参与互动()

  “单独的任何一种媒介或手段,都不能完整而准确地解读和反映历史。历史的准确性以及深度,需要不同媒介去互补、交融。”

  本报评论员 张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昨日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1962年莫言8岁时的照片,并质疑,其小说或散文中对贫穷饥饿童年的描述,与照片中并不消瘦还穿着棉袄的情景不符,进而指责“文学虚构可以改变真实记忆,甚至作家也会迷失真我。”

  此篇微博一经发布,便引得媒体和网友迅速跟进并讨论。媒体找出了莫言此前在散文和演讲中,描述童年饥饿贫穷记忆的多篇文章;而网友们也陷入“莫言造假中的迷失自我和文学允许合理虚构”,两个难以调和的议题的争论中。

  尽管在找出的散文中,《从照相说起》正好记录了这张照片拍摄的经过,照片是在学校拍的,堂姐出的钱。照片与记忆或许有些出入,而绝非杜撰,但种种对比对平息争论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这场争论如此纠结,与其说是讨论莫言写作的真实性,不如说,人们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照片与回忆,谁是更真实的历史?

  照片就能更真实地反映历史吗?我看未必。一张照片有时尚不能完全准确表达一个事件,而它又如何能担起反映一个人或某一时期历史的重任。那么记忆呢,且不说它可能存在错误记忆以及杜撰,由于个人视野和经历的局限性,它也不能完整且准确地呈现历史。

  如此解读,并不是说,某个人的记忆或某一张照片毫无史料价值,而是想表明,单独的任何一种媒介或手段,都不能完整而准确地解读和反映历史。历史的准确性以及深度,需要不同媒介去互补、交融。

  照片拥有“眼见为实”的客观呈现,确实能反映出现实图景中的某种真实。而在某些文艺理论者眼中,伟大的小说有时更能准确体现某一时期的历史,况且虚构的文学作品并不全是作者个体的回忆,它是一种“社会记忆”。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气味、感觉、声响等等本身就承载了历史,能深刻反映出彼时的时代气息和脉搏。

  那么,以一张老照片作为“证据”,来论证某位作家文章中的历史记忆的错误,从而指责其迷失真我,或许是用错了方式;而那些以此作为调侃谈资的网友,对于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就更缺乏一种严谨与严肃的态度。历史该如何呈现、回忆,不能仅由一种媒介的产物说了算,这样的争论,无非也是提醒我们,写作和看待历史需审慎为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