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安徽界首“十三窑”

2015年04月15日 09: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合肥4月15日电 题:探访安徽界首“十三窑”

  作者 韩苏原 成展鹏

  春日的暖阳下,67岁的老人计文刚在面积约有15平米的低矮土瓦房内,熟练地揉泥、制陶坯。40年来,他一直坚守着制陶的技艺。14日,记者走进安徽界首田营镇,探访界首“十三窑”,寻访传承千年的文化遗存。

  位于安徽界首境内,颍河自西向东,亘古不息。两岸蕴藏着历经河水冲刷沉积的黄胶泥土层极为丰富。黄胶泥可塑性强,极适合在陶瓷制品上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现。

  据历史资料记载,位于颍河南岸古窑址即指卢窑、魏窑、计窑等十三个窑口,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后称为“十三窑”,主要生产三彩刻花陶、民风陶、建筑陶等,这门流传千年的古老制陶技艺,也一直保留和继承了祖传的传统三彩刻画陶瓷工艺,在造型、制坯、配料、上釉、烧制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

  计文刚老人所在的村落被称为计窑村,是界首田营十三窑之一。记者看到,偏僻的乡村里,还依稀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土窑洞。计文刚指着村里“十三窑”的遗址自豪地说,保存好的十三个窑洞,刚好也代表“十三窑”,这属于历史的遗迹更是历史的见证。

  圈内水汪汪,三年就有两年涝。团起沙河泥,来把红盆烧。红盆走四方,换来米粮度饥荒。几句当地百姓朗朗上口的语言,也道出了当时村民烧窑制盆的生活写照。

  计文刚向记者介绍,“过去附近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烧窑,生产的陶盆,陶罐、香炉等生活用品供应周围几十个县城的百姓使用。那年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黄胶泥就吃这个黄胶泥。现如今,塑料盆、铝盆的普及,市场不景气,年轻人不愿意再跟泥土打交道,都愿意出去打工,后继肯定乏人了,可我还要继续坚守到最后,不能丢了这门手艺。”老人话语间露出坚定的眼神。

  计文刚欣慰地对记者说,界首“十三窑”的延伸工艺品“界首彩陶”已被中国文化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政府在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多方支持,其代表性作品“刀马人”、“腰鼓刻花坛”等曾经出口前苏联、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迄今还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他坚信,界首彩陶会迎来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

  但对计文刚来说,守住“十三窑”,保住这流传千年的古老制陶技,是他所需要继续坚守的,这不仅是千年文化的遗存,也是老人心中的记忆,更是他生命的“根”。(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