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典阅读被指遇冷:沈阳调查称超九成人爱看畅销书

2015年04月24日 10:47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

  提要

  为什么很多人把经典放进了书架,手里捧着的却是闲书和畅销书。

  马克·吐温曾说:“人们希望读这些伟大作品,是因为它们是学艺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他们退缩不读是因为这些书需要思考,而思考是艰苦的,那也许是人类被迫去做的最痛苦的事情。 ”

  马克·吐温的论断在当下似乎得到了验证。最好的书乏人问津,或被束之高阁。经典似乎成了少数人阅读的专利,成了多数人阅读的奢侈品。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无暇顾及经典,也不愿再费力阅读经典。记者历时两个多月进行调查,发现了阅读人群中的阅读指向,也发现了阅读人群中阅读经典的障碍。

  40至49岁

  书店买书和图书馆借阅的主力人群,经典不是他们购买和借阅的主体

  阅读对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甚至国家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说。那么当下,究竟谁在阅读?在两个多月的实地查访中,记者来到了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调查了沈城多个书店。了解的数据显示,在书店买书的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尤其中小学生是购书主体;一类是四五十岁年龄段的成年人。

  记者的这个调查结果在省图书馆也得到了印证。

  2014年,辽宁省图书馆40至49岁年龄段的读者是主要阅读群体,这类人群多数事业有成,生活稳定,有闲暇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是30至39岁年龄段的人群,这类人群事业已有起色,生活也渐趋稳定,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自身实力。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去年,3台省图书馆流动图书车共办理借阅证2500余个,借阅图书10万余册次,借阅5万余人次,辐射人群达20多万。

  记者在沈阳北方图书城的QQ群上看到,群成员近千人,每天都有加入的新人,成员们每天讨论的都是和书相关的话题;而在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读书群,成员规模由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更是遍布我省各地;在朝阳,女子读书社远近闻名。这是由一群爱书人组成的民间团体,定期畅谈读书体会。

  40至49岁,正是人的心智走向成熟的年龄段,学来的知识处在融会贯通的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转,正处于需要伟大经典指引的节点上,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什么远离经典,或是很少触碰经典呢?

  经典的阅读障碍

  经典太过高深,读起来太耗时间,未读先怯

  据了解,2014年,省图书馆的读者还是以休闲阅读为主,以专业阅读为辅。

  3月份,记者选取辽宁大学等3所高校、沈阳市165中学等两所中学及沈阳市4家书店,进行了随机采访。分析多个样本发现,多数学生除了课本外,还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多以畅销书为主。不少学生不知该读什么书,他们买书借书的随意性很强,要么听同学说的,要么是跟时下流行的电视剧跑;还有一些人尽管知道许多经典书目,但也敬而远之,希望有人能推荐一些养眼的书目。

  “现在没多少人看经典作品,但经典是各书店的常销书,卖点却是畅销书。 ”新华书店沈河分店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假期学生购买教辅书外,平时卖得较多的是科技类图书及各种工具书。 ”

  记者在最美读书群、北方图书城QQ群等互联网上的读书群看到的情况是,多数人也是不知读什么,不少人是替孩子打听该读什么书。

  “您喜欢读经典作品还是畅销书? ”记者在沈阳几个社区、公园、路边、学校随机采访的200多人中,超九成的人是看畅销书。多数人表示,经典作品虽好,但离时代远,也不好领会。受访读者的共识是,禁不住畅销书的诱惑,读畅销书“不用太深的思考,让人轻松”。

  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图书借阅还是书店购买,经典作品总是遇冷,躲在角落乏人问津。而出版社发布的所谓畅销排行榜,上榜的也多是流行的各类畅销书。

  “来自网络、影视传媒等的冲击,经典作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业界的共识是,过去“全国同读一本书”的盛况不可能再现。 “快餐文化”、“娱乐至上”正在侵蚀作家,传统文学赖以生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审美原则正被消解。

  功利性阅读

  学生有考试压力,成年人有就业压力。碎片化的时代,更多的阅读是快餐式的

  “读一百本畅销书也不如读一本经典。 ”这是台湾媒体对阅读经典的看法。因为现代人时间的成本高昂,最有效率的阅读方式就是回归原点,就是读经典作品。不少高校教师表示,许多市面上的书不值得一看,用不上10年,绝大多数现在的畅销书都会消失,因为这些书多半只是知识或信息。

  “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或就业压力,没多少人能阅读课外书,尤其是青少年没有从阅读中得到多少正能量。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慧平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表示担忧,“不少大学生也是功利性阅读。 ”

  “现在的功利阅读是比较多,这从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种类中就可证实。 ”省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比如应对职称考试、各种资格考试,这部分人读书的功利性较强。

  据沈阳市多个书店工作人员介绍,“儿童读物、各类教辅书,是各个书店的主营业务,但各类畅销书才是卖点。 ”

  在著名文化人朱大可的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2/3。他说:“如果可能,剩下的1/3,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 ”

  “而经典作品《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虽然在不停阅读,可他也为没有深入读完《伊利亚特》而不安,为读一些浅陋的旅游书而羞愧。他说,低俗泛滥的当代读物让充满英雄气质的作品遇冷,伟大的作品永远是那么孤寂。最好的书无人问津。那些无法阅读经典的人,对人类历史的了解势必支离破碎,永远读简易读本,我们的思想就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 ”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碎片化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时代”。它只适合于小作品的生长,而传统意义上的大作品,早已被成堆的碎片屏蔽掉了。没人能潜下心来认真读一部大书了,即使《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约翰·克利斯朵夫》、《追忆似水年华》这些殿堂级作品也没多少人看了。一些伟大的经典作品成为少数人阅读的专利,而成为多数人的奢侈品。

  经典离我们很近

  从小学到大学,经典一直陪伴我们在课本里

  按理说,社会越发展,人们更应该注重阅读。西方一些国家就非常注重传统经典阅读。比如,现代化远超过我们的欧洲、北美,处处可以感受到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飞机、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

  在美国,习读经典,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受人关注。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

  而我国的情况似乎正变得相反,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阅读经典的人明显不如过去多了。经典离我们很远吗?读经典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事实上,经典从来没有远离我们。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从课本上开始了解经典,从《论语》到《诗经》,从《儒林外史》到鲁迅的小说杂文,从《荷马史诗》到《茶花女》,屈原、李白、杜甫、海明威、罗素、泰戈尔——高校不分专业开设经典作品选修课,一部部启人深思的伟大经典,一个个流世传颂的名字,陪伴我们走过青春岁月。而广播、影视以及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推介,更让广大民众贴近经典。尤其是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作品的弘扬,掀起了阵阵国学热、传统文化热。

  尽管经典一直在我们身边,但与铺天盖地的文化含量不高、远离现实生活甚至低俗的影视剧相比,经典的传播力度还是太薄弱了。

  “阅读是个人的事,没法强迫,但社会环境的过于商业化、功利化,也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沈阳市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希望借助全民阅读宣传月的舆论力量,能够引导大众多读多看好书。“让大家都读经典不太可能,哪怕是读畅销书,哪怕是功利阅读,只要能读想读就好。 ”

  在三好街IT公司供职的读者建议增加学生课本中经典阅读的比例:“我们现在对经典的记忆多数是学生时代从课本上获得的,工作后发现专业知识结构的缺陷,往往是缺什么补什么,功利阅读也正常,再读经典就是纯粹的喜欢了。 ”

  QQ群书吧的读者建议广播影视等媒体要坚持不懈地推广推荐经典作品,“广播电视低俗化、粗制滥造的娱乐节目少了,炒作出来的偶像少了,传播经典的节目才会多起来,经典作品的引导作用就大了。尤其是主流媒体,不能跟风,要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 ”□本报记者/高慧斌

  制图/董昌秋

  如果用微博推送经典

  □本报记者/高慧斌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祝勇博士无奈地戏称,假如把索尔仁尼琴几千万字的超级长篇《红轮》都化作微博,一条一条地发出去,会变成几十万块碎片,但这些碎片就像把水注在水里,一下子就什么都不存在了。

  而在当下传播泛滥、“偶像”泛红,各种各样的水被注进文本中,无滋无味,也毫无营养,却销路大畅。他进而认为阅读的碎片化、无序化、功利化,似乎正在摧毁严肃的写作者的所有努力,我们不能对此漠然,写作者尤其不能。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