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国老院下房院子曾占地千余平米 最多时住170人

2015年05月27日 15:45 来源:三峡都市报  参与互动()

  在万州燕山乡泉水村一个名叫陈家槽的地方,群山环抱着一座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古老院落。这座院子名叫下房院子,建于民国初年。经历近百年风霜雨雪,虽然建筑已经有些破败,但高大的马头墙、精美的石雕、古朴的窗棂……无不展示着它的雅致秀美,仿佛在向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往。

  A 现场

  深山坳里藏百年老宅

  近日,汽车在蜿蜒的林间山路前行,一路行进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又迂回向下行驶到一个崇山环绕间的山坳里,这个山坳名叫陈家槽。

  下车后,远远望去,山坳中两面高耸的马头墙映入眼帘。马头墙所在之处,周围围着一圈青瓦的房屋,那便是村民们口中的古老宅院下房院子。

  下房院子坐落在山坳之中,背倚青山,房前屋后处处绿树掩映。在院子正前方,刚刚栽种上禾苗的水田波光粼粼,或者正是因为这些水土丰饶的田地,百年之前的房子主人才选择将大宅落座在这里吧。

  绕过田埂,踏着沿途石板铺成的小路,走近下房院子。事先记者从万州区博物馆查询到,下房院子建于民国初年。如今已经历一百多年风霜的院落,虽然有些破旧,但从占地广阔的大院规模、鳞次栉比的青瓦屋棱来看,仍依稀可见曾经的风光。

  B故事 

  高大马头墙别具一格

  马头墙原本是古代宅居院落中作防火之用的风火墙。

  记者看到,下房院子两面高大的马头墙并排而立,屹立在院落的中间靠前部位。马头墙呈现砖红色,檐部由层层青砖和青瓦垒砌。

  马头墙一共砌了三层,每一层呈现屋檐形式,高达十余米。每一层的檐部青砖斜向上飞起,翘尖十分美观。

  相排坐落的两面马头墙,让原本普通的山间大院极富层次感和韵律美。这让下房院子相对于万州的其他古民居来说,显得别具一格。

  万州区博物馆副馆长颜泽林介绍,这种马头墙在古代木制群居建筑中,是用来挡风防火的,一旦一个院落起火,火势可能随风扩散,风火墙就是用来阻隔火势的。这种马头墙的形式多存在徽派建筑和江西古民居当中。四川盆地中的马头墙建筑历史也较为悠久。

  院中的人家告诉记者,这两面马头墙在四五十年前,还是白墙黑瓦的样式,古朴大方,在山坳中可以说是一道风景线,在山上一眼就能看到。

  如今,在风霜侵蚀下,马头墙表层刷的白灰剥落,墙面露出了砖石的本色,与周围的泥色土墙褐色木窗融为一色。

  C历史

  曾占地1000余平方米

  下房院子坐西北朝东南,院里老人何仕发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一户大户人家家宅,但是因为年代久远,那位始建者姓名已经无法追溯了。院子里的所有人家,都是在解放后搬进这里的。

  进入院落,直径约50CM的松木撑起房梁,这是一座典型穿斗式梁架的建筑。

  房屋基本是由条石、砖、木组成。住在这里的居民何仕发介绍,院子是大型四合院组合,其间天井、正房、厢房层层组合。

  “院子的前厅几十年前就已经拆毁了,在拆前下房院子整个有1000多平方米。”何仕发告诉记者,现存的房屋还有11间,宽度达30米,院子进深30米。

  踏入天井,整齐平整的青石板铺地。从天井望向四周建筑,房屋的基石部分刻满浮雕,皆是吉祥如意的图案。视线顺石条而上,便是精细雕刻的木质门窗格扇。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二楼的窗格木雕和栏杆雕工愈加精美,保存也更加完善。

  “不过,从院子的建筑材料看,前院和后院的整体风格不同,就连天井铺的青石板规格都不一样。”何仕发说:“可能这个大院子并不是一次修建成功的。据老辈子说,这里一共扩建了两三次。院子也在不断扩大,院子本是多个四合院相邻布局。”

  D讲述

  院子里曾住35户人家

  ●

  讲述人:何成平(泉水村村民)

  对于从小生长在下房院子之中的何成平来说,这个院子不仅是他住了50年的家,也是无法忘怀的童年回忆。在外地打工这二十多年来,下房院子便是关于他亲情、友情的承载所在,也是乡愁的寄托处。

  这次,何成平是专程回家探亲的。推开院门,也打开了何成平回忆的匣子。

  “解放过后,院子分给村民,自此院里就热闹了起来。”何成平说,30多年前,院子里人最多的时候,曾经住了35户人家,居住的人数曾多达170多人。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五六个小孩,所以院子里非常热闹,从小大家就在一起玩耍嬉闹,相互之间感情都非常好。我们小时候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谁家大人没回来,小孩就串门上邻居家吃。”何成平说。

  只是如今院子里早不复当年的喧嚣,年轻人外出打工,小孩在外地上学,如今仅有20多位老年人住在这里。

  何成平告诉记者,但是每到逢年过节,在外地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便会归来。每到这时,院子里便会恢复当年的热闹繁华,家家饭菜飘香,酒足饭饱之后,搬出小凳子,在天井里围坐一团晒着太阳,摆摆龙门阵。这大约也是在外工作的人一年中最为轻松舒心的一段时间。

  “现在很多人搬进了新房子,要我说呀,还是老院子住着舒服,冬暖夏凉,这里环境又好,等我老了我也想再搬回来住。”何成平计划着,将来要将自己家那两间屋子收拾一番,将损坏的地方修缮。

  记 者 手 记

  走进下房院子,青石板的路上公鸡正低头啄着虫子,巷子深处间或传来一声猪的哼哼声和羊儿咩咩叫的声音,打破了院子里的清静。房顶冉冉升起的炊烟和飘来的菜香,让这座百年老宅多了一丝烟火气息。也许,正是因为这其中的烟火市井气息,才让它成为那一抹让人惦念的乡愁。

  院子里的人家相隔很近,有的大门对开,有的仅仅一墙之隔。左邻右舍之间的感情,如同他们几十年一起成长起来的时光一同进步,融洽而和谐。或许,身在异地他乡的人,在他们身上,难忘的或许不仅仅是这一座宅院外貌,还有身处宅院之中的那些邻居、那些童年玩伴。

  记者 张娱静 文/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