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国婚书丘比特和月老共处 穷人卖妻获180圆大洋

2015年06月11日 11:2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童薇菁

  前天,由上海市档案局组织开展的“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评选结果揭晓,“近现代中国婚书”成功入选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

  一封晚唐五代的“离婚协议书”日前走红互联网,先生寄语前妻“重梳婵鬓,美扫蛾眉”,祝她早日得觅如意郎君,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从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放妻书》并非孤本,它们的出现勾勒出千百年前的社会风尚——浪漫、开放、包容,充满了人情味。

  “一个民族最珍视的东西,常常体现在婚书文化上。”民间婚书收藏爱好者冯忠宝,近20年来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精力,收藏了共478件、680张近现代中国婚书档案。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张婚庆“课书”来自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档案时间跨度逾两个世纪,地域涵盖了中国各地。“婚书虽为小道,却蕴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在它的背后,是向来注重‘家文化’的中国人传统精神的延续。”

  丘比特和“月老”同处一书

  一次偶然的机缘,冯忠宝在北京报国寺外的地摊上一眼发现了这些让他眼前一亮的宝贝——近现代婚书。从此,他遍访天南海北,开始了他的“追求”之路。

  在一张“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结婚证书上,记录着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以及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的信息。工整严谨的书法,显示当事双方对婚姻大事一丝不苟的重视。装帧尤为独特,四周既印有中式传统花样——戏水鸳鸯与并蒂莲花,还带着西式的红玫瑰和爱心图案。左右上角还有两个胖乎乎的丘比特小爱神,风格典雅。有些画风颇似老上海的月份牌;有些则印有喜鹊、双蝶、竹叶、牡丹花、葡萄、玉兰花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气质古朴。民国婚书上的祝词常见的有,“今定良姻,自成配偶,两心缱绻”;“祝人月之双圆,一片精诚随时代以进。亲朋观礼,裙屐聊欢,将来鸿案相桩,同歌偕老”;“此日鸳盟先订,永矢勿渝”。

  结婚证的封套名称也花式多样,有“福禄鸳鸯”“鸳鸯谱”“伉俪证书”“龙凤证书”“鸾凤证书”“富贵证书”“永久美满”“嘉偶证书”“鸾凤和鸣”“良缘证书”、“爱俪证书”“凤凰证书”“自由婚书”等数十类。

  数百年前婚姻之礼,与家与国息息相关

  婚礼,素来被称为“诸礼之首”。《清代民间婚书研究》一书解释了中国古代“婚书”的含义,一种是男女婚姻的文字凭证,一种是占卜婚书。婚礼既然是属于“礼”的范畴,便相应具有“礼”的两大特点:仪式繁琐、等级森严,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婚姻作为家族中头等大事的庄重性与严肃性。婚礼中的“繁文缛节”大致体现在六个步骤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昏礼》中就对“六礼”的步骤和规则有明确的阐释。

  冯忠宝最珍贵的一张藏品,是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的一张“课书”。上有“谨尊钦定”四字,也就是说按照皇帝旨意进行了算命占卜。所谓“课书”,就是占卜书。在成亲的那天,新郎迎接新娘应该走怎样的路线?新娘梳妆时应该面朝何方?对婚礼中“亲迎”这个环节,从“课书”中能看出不少清朝大户人家婚姻嫁娶的规矩和门道,这张“课书”展现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和制度,也折射出了古人“婚姻无儿戏”的态度。

  其中一份“庚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清末民初,绝大多数家庭儿女婚姻嫁娶依然延续了合生辰八字的风俗。第一页上是“夫妇喜楣”四个字,由两个半页相合而成。打开后是另四字“天作之合”,依旧由两个半页合成。第三页则有八个字“螽斯衍后麟趾呈祥”,寓意像蝗虫一样多子多孙,后代聪慧如麒麟之子。这份“庚书”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三页不能像第一、第二页那样打开,因为民间风俗讲究“好事成双,不能为三”,有适可而止、不能贪求的意蕴。到了民国后期,婚姻大事则与国家人口、民族奋进有关,祝词中常见“精神团结应百岁而弥坚,前路光明须和平而奋斗”等等。

  折射草根家庭辛酸命运

  冯忠宝收集的680张婚书可分成清朝、民国及解放后三个时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重要的社会史研究价值。这些婚书的背后,折射了历史变迁下个人的际遇流转。和花团锦簇、精致优美的龙凤婚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诸如典妻休妻、男子入赘、童养媳买卖的契约,用的多是白黄素纸,字迹也相对潦草。

  民国三年十一月(1914年)所立的一纸典妻书中,一个名叫常海庵的农村人因家用困难,将自己的妻子常王氏“典于赵庆史孝慈大人”为其传宗接代,所生的孩子均随“史”姓,整个交易中,常海庵得到180圆大洋。待合约期满,再用等值的金额将妻子赎回来。但往往,这些被丈夫当做抵押物的妻子们最终不会等来丈夫相赎的身影。与常王氏的悲惨命运相似的,还有一名叫唐吉花的女孩。唐吉花的父亲将女儿卖给有钱人当佣人,一张卖身契换回了40圆大洋。

  宣统元年7月26日(1909年),一个12岁的女孩甘愿许配给一位史姓男子当童养媳,一张约两尺长的条幅记录了关于这场交易中的所有细节,还有卖身的费用——聘礼白银240两。

  婚书档案中,满满是时代的印迹——或圆满,或飘零,有无数幸福的笑脸,也有各种各样的辛酸。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