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渡江侦察记》256团团长原型:游击战是最大锻炼

2015年08月17日 08:32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

  13日,原省军区副司令员,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孔诚在干休所内

  开栏语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当今天我们重温这段悲壮史诗,再一次唱起“高原寒,炊断粮”的长征组歌的时候,时代的沧桑感使我们更对之产生一种久违的眷恋与心灵的洗涤,这种沧桑感使我们油然感思于现在,感恩于离我们已远去的一代英烈,眷恋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奋斗献身精神。

  长征是伟大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少年远足,离开家乡,走向革命的漫漫征程,用血肉之躯构成了中国革命的脊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路撒下的火种,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全国都燃烧起熊熊革命烈火,她表现的是一种对信仰与理想的执著,对真理和目标的追求,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切,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身高尚品质与顽强生命力的彰显。

  正是这一奇迹般的战略转移,长征的伟大意义在此后一个久远的时代表现出来。她的不朽更深刻表现在此后的延安精神上,表现在那种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正是这些品质所展示的楷模表率作用,成就了共和国的辉煌之路,成就了今天人民大众的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新生活。

  红色长征不只是记忆。我们纪念长征,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在为人类崇高理想的坚定信仰不懈努力奋斗,开创新局面,迈向新未来。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长征,这场长征显然不是战争意义上的长征,而是人类为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获得真正幸福与快乐意义上的长征,是建设与创新的长征,是和平与发展的长征。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 记者 辜波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寻找最后的红军

  四川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孔诚

  1935年,一名身材瘦弱、才17岁的少年,凭着一腔热血和信仰,翻山越岭走了整整一个星期,从湖南浏阳县走到毗邻江西铜鼓县边界地区的一个革命根据地,在那里投奔红军。他被编入红十六师47团五连,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投身到为大众追求幸福、和平和新生活的民族解放事业中。

  这名少年,便是孔诚。从此他戎马一生,没再回头。

  永丰路上一座干休所内,院内树木参天。原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孔诚,才出院一段时间。每天下午,午觉起身,他必定要去院子里走上一圈。树影斑驳间,路上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

  “他们这批老红军,整个院里就只剩俩了。”有老同志伸出两个指头。见老司令步履还稳,大家不由赞叹,感慨他“身板依旧”。

  老司令就像干休所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98岁的他是这里迄今为止最年长的人。这两年,来看望他的老战友越来越少,老部下也年龄越来越大。唯有他,仍精力充沛,身影坚毅。

  10年前,中央军委举行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孔老是四川唯一获邀的老兵。十年过去,40多人合影的老照片上,一些人已然不在。

  他把合影悬挂在客厅墙壁上。照顾他的保姆说,老司令坐在沙发上,端望照片,有时久久凝神不语,仿佛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说及孔诚,他的老部下和老战友没有先谈他功勋卓著的军旅生涯,而是他的为人。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位老首长身上有着鲜明的“老红军”烙印:正直刚毅、善待部下、讲求原则,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红军烙印

  爱护战士 讲求原则 艰苦朴素

  一些片段,记录了一名老红军令人动情的一面。

  1957年上半年,还是一个小兵的龚顺芳调到康定军分区,安排在孔诚身边工作。那时,孔诚任康定军分区副司令员。

  一次野外行军,孔司令带队来到白玉县境内一排民房内驻守,他住二楼一个不足12平方米的房间。龚顺芳则在门外过道上搭了个地铺。司令每次进出,都要经过他的铺。

  一天,孔司令忙完工作,找到龚顺芳,“小鬼,能不能找乡亲给我借一个床垫来。”龚以为司令睡着不舒服,要垫个床垫。他兴高采烈拿回来后,司令对他的办事效率很满意:“不错,不过你要把它铺到你的褥子下去。”

  龚顺芳很惊愕。原来,他的地铺上只铺了个毡子,山里夜里冷,司令每每进出,肯定是看在眼里,担心他生病。龚拗不过,只好顺从。那晚一觉睡到天亮,连给首长打水都晚了。

  徐纯友在孔司令身边当过3年警卫员。他的二哥从小腿上长疮,因为家里穷,一直没医治,20多岁了无法穿裤子,常年流脓流水。这事孔司令无意中听说了。一次他去上海开会,捎回来一种药,还特批徐纯友几天假,让他送药回去。结果他哥敷上后,20多年的疮居然治好了,一直没有复发。

  “这样的事多了去了。”龚顺芳在孔司令身边只待了一年就被调走,15年后复员回成都,期间他跟孔司令甚少交集。从高原回成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找到能接受他的单位。

  一天,郁郁寡欢的他路过红照壁,一辆军用小车停下来,车窗一摇,竟是孔司令。两人叙旧一番。龚当时已有3个孩子,家境也不宽裕。听说他的困境,孔司令后来找到省安办的人,解决了龚的工作问题。

  但孔司令有自己的原则。徐纯友在康定24年,曾经私下向孔司令提过一次内调的要求。当时孔司令已经任省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干部工作。但孔司令拒绝了他。

  “他耐心讲,你年龄不大,并且已经适应高原工作,应该安心工作,多为藏族同胞做事。”徐纯友最后愉快地服从。

  孔司令有一句名言:没有战士,哪来司令。在他心目中,战士比自己更加重要。

  老部下丁隆炎回忆,有一次孔司令从成都开会回部队,听说某连队发生“流感”,百分之八十的战士被感染,他当时立即亲自带队,星夜将医疗组和大量药品送到连队。医护人员叮嘱他,不要到病室,不要接触病患,以防感染。但他愣是亲自送药,面对面做战士思想工作。

  孔司令不为自己谋私利,在部队是出了名的。徐纯友回忆,他无数次看到,司令下基层吃饭买东西都是自己掏钱,去南京等地也是自己掏钱请老战友和部下吃饭,“老首长身上始终保持一种老红军的朴素作风。”

  “文革”抄家时,当时做保密员的徐纯友,见到了司令的真实“家底”:分别是500元存折、历史照片、勋章奖章、笔记本和几套呢子军大衣。司令委托他保管时,徐仍记得当时的惊讶:“不敢相信这竟是一个功勋卓著的老红军的全部财产!”

  游击战争

  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锻炼

  说到授衔,孔司令是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他曾经在1957年8月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孔老从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1917年10月,孔诚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户贫农家庭。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给人做短工 、到外地卖豆腐等,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小时候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孔诚给人放过牛,还讨过一年饭。

  上世纪30年代,浏阳东乡成了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当地农协会、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相继成立。孔诚的父母也积极参加了当地的红色组织 ,父亲是农协会成员,母亲任妇联主任。他也参加了儿童团、少先队。

  17岁时,孔诚参加一支红军部队。当时上级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活动,他也被分到当时的一个县委保卫队当战士,经常深入到白区做宣传和肃反工作。后来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只好分散打游击。

  “我参加了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受到的最大锻炼,也是每个革命者信念和意志考验的关键时刻。”孔老回忆,当时国民党军队在苏区搜山围剿,常常把红军游击队围困在荒山野岭中。他们长年累月待在野外,不能脱衣服睡觉、离开枪支睡觉,常常是草丛当床,野菜做粮。 天下雨,有的撑把伞,有的在树枝上支块布挡雨,有的两人背靠背坐着过一夜。而且伤病员缺医少药,生活极端艰苦。

  孔老还记得,一次在当地一个叫六股山的地方,天气寒冷,敌人就在山下。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们不能生火取暖,有红军游击队员被冻死。在战斗中,他们还需要经常长途行军奔袭敌人,走路不能留脚印,做饭不能冒烟。很多战友患痢疾、腹泻等,因为无药医疗而死亡。但是在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支援下,他们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惊心动魄

  皖南事变突围

  保留新四军“火种”

  孔司令生平经历的最惊心动魄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所在的整支部队,差点被敌人一锅端掉。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九千余人,遭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突然袭击。激战7昼夜,大部分人壮烈牺牲,只有2000余人分散突围。

  孔诚时任新四军新一支队司令部警卫连连长、特务营副营长。他所在的支队为左路纵队,约3000人,由傅秋涛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们当时原本以为被调去攻打日本鬼子,没料到中途遭遇截杀。

  情况最恶劣时,纵队和军部失去联系,粮食吃完,阵地失守,四周山头都是敌人。纵队领队开会后商议决定一部突围,一部撤退,一部担任掩护任务。

  孔诚率警卫连跟着支队机关,担任前卫突击,特务营断后。趁着大雨黑夜,他们在一个山垭口误入敌人重机枪阵地。正是在这里,孔诚率部下撕开敌人一道口子,紧随其后的支队司令部机关和一些部队跟着冲出来,当时突围的部队约有300多人,最后他又巧妙地把支队首长安全护送到新四军苏南驻地,为新四军最后重建延续了火种。

  很多去参观过省博物馆的人都知道,里面收藏有一把日军的指挥刀。实际上这就是孔老在2005年时所捐赠的。这把刀缴获自1939年,是他率队在安徽青阳县木镇日伪据点伏击时所获。这次战斗,战士们将据点内的日本少佐军官三本纯一郎活捉,并将其身上的手枪和指挥刀一并缴获。缴获的物资全部上交后,上级领导特地将从三本纯一郎身上缴获的战刀奖给了孔诚。

  随后,无论是抗战后的解放战争,随后的抗美援朝,还是转到四川安家、娶妻生子,静享幸福晚年,这把战刀始终陪伴他的左右。

  雄狮过江

  《渡江侦察记》原型来自他的团

  老一辈的人都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故事的原型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整个情节,基本再现了29军86师东线突击团256团的英雄事迹。

  256团是何来头?它公认为是29军战斗力最强的团之一,而孔诚便时任该团团长。此团主要任务,是负责打通东线突击集团军的渡江通道,掩护东线大部队渡江。行动前,部队先操练了渡江战术,苦练抢滩登陆作战动作。

  通过江中连续几天侦察,终于找到一条没有布防的空隙。孔诚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带队偷渡空隙处,另一路由人正面强攻。因为那天潮水很大,船只最后无法靠岸,部队都是跳入水中涉水上岸。

  当时他们到达目的地后,守军还没反应过来,没打一枪就被拿下了。随后他们又抹掉制高点5个碉堡,生俘敌人16人,还抓了一个副连长。当夜10点钟,孔诚见偷袭得手,命令特务连连长朱维忠打了三颗信号弹,全团开始渡江总攻,先锋突击团完成渡江任务后,敌人那一带的防线开始崩溃,东线渡江通道也被迅速打通。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正式发起渡江。在先遣部队的带领下,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3天后,南京正式解放。

  毛泽东听闻雄狮过江,激动写下名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