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武宁战役:激战棺材山 展开数十次血腥争夺战

2015年08月22日 10:4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武宁会战中,中国军队的装备。(资料图片)
武宁会战中,中国军队的装备。(资料图片)

  整个抗战期间,江西北部的武宁县一直是江西抗战的主战场之一,这里发生的许多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都有名。1938年8月,南浔会战拉开战幕。日军第27师团沿瑞武线南进,欲占箬溪。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策应陷入德安县万家岭被中国军队包围的第106师团,二是试图经此进入湖北,为攻击武汉打开一条增援通道。

  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军,派第8军李玉堂部和王陵基的第30集团军驻守武宁,参加会战。为争夺武宁东部的棺材山,敌我双方展开了数十次血腥激战,川军阵亡将士达3000多人,日军自报伤亡1500多人。

  武宁战役到底有多惨烈?王陵基30集团军和杨森部133师是如何重创日军的?这场战役对日后的万家岭大捷,尤其是几乎全歼日军精锐的106师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当年战事

  援兵对援兵 针尖对麦芒

  2015年4月下旬,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来到赣北重镇武宁县县史志办采访。

  谈到76年前那场壮烈的阻击战,县史志办主任孔乐说:“当年,武宁县棺材山真可谓一个大棺材啊!由于特殊的战略位置,从1938年初开始,中日双方反复在这里进行搏斗,其中争夺棺材山、罗盘山就激战了3天3夜,死伤累累。后来,30集团军司令王陵基仅在棺材山就发现川军兄弟的3000多具尸骨。王陵基默默流着泪,让人把将士的遗骸收殓掩埋。”

  根据孔乐和川军抗战史研究专家何允中的介绍,武宁会战是从1939年3月28日打响的。日军方面,担任作战任务的是第一师团,先以一个旅团展开进攻。在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下,日军一个联队几乎被全歼。

  日军师团长稻叶四郎中将,又令第二旅团发起攻势,王陵基也命令预备队投入战斗。援兵对援兵,互不相让,犹如针尖对麦芒。

  激战中,大批日机飞临川军阵地上空轰炸,又集中巨型炸弹和烧夷弹轰炸武宁城,城中烈焰冲天,一片瓦砾。战斗中,电话线断了又接,接了又断,通讯兵几乎全部伤亡,王陵基与各部均失去联络。

  下午6点,日军一部利用修水河岸低洼处作掩护,接近县城发起进攻,72军新14师陈良基部奋起阻击。

  3月29日下午,棺材山的李玉堂部第三师死伤惨重,难以支持,告急电话不断打到王陵基的指挥部。王陵基正为难,驻扎在湖南醴陵的川军杨森部133师,在师长杨汉域的带领下奉命长途增援。王陵基大喜过望,命令杨汉域增援棺材山,受李玉堂指挥。李玉堂给杨汉域下了一道死命令:无论如何,守住棺材山,阻止日军前进。在棺材山前沿,杨汉域命令397旅旅长周翰熙负责攻击,399旅旅长蔡慎猷所部为预备队。周翰熙到达指定地点后,先派出文伯诚一个连对日军作试探性攻击,以侦察日军的兵力、火力配置,作出对应措施。同时,又命令徐昭鉴团准备攻击棺材山,周炳文团准备攻击罗盘山。

  第二天拂晓,川军发起总攻。两个团前仆后继几次攻上山头,均遭到日军的猛烈反攻,而且以飞机大炮轰炸,阵地得而复失,两团伤亡惨重。

  周炳文团攻击罗盘山时,营长周烘言左手被打断,仍不下火线,坚持指挥。营长刘赞禹臀部被榴弹炸去一大块,血流如注,抬下山后由副营长杨羲臣继续指挥。

日军向武宁集结。(资料图片)
日军向武宁集结。(资料图片)

  战果沉重

  阻止了日军 川军伤亡大

  川军暂停攻势,整理部队。日军乘机全线反击,在地空火力的支援下,一股日军突破几道防线,冲进了周翰熙的旅指挥所。周翰熙在弹雨中死守不退,持枪作战。其弟周汝火是特务排长,情急之中令两个士兵把周翰熙架走,自己指挥特务排担任掩护,结果中弹阵亡。

  中午,杨汉域命令预备队399旅出击,一个团接替徐昭鉴团攻击棺材山正面,另派预备队的陈亲民团绕道友军第三师阵地,乘正面佯攻之际,突然向日军右背迂回发起攻击。陈亲民团一阵猛攻,占领山头,日军受到重创,丢下大批尸体后撤。棺材山被夺回,正面阵地又被恢复。

  下午,日军又集中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反扑。陈亲民团奋力反击,连长蒋永逵(南充人)带领士兵冒着弹雨冲锋,在半山腰时身中数弹光荣牺牲。在日军猛烈的炮击中,一发炮弹在前线指挥所爆炸,正在指挥作战的副团长滕君甫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炮营营长陈克勤等人。

  这次川军杨森20军133师增援武宁之役,官兵伤亡之大,仅次于1937年10月的上海淞沪会战。全师负伤的团长有周炳文、徐昭鉴;负伤的营长有周烘言、刘赞禹、许忠云、田阡陌、向有余等。阵亡的副团长有滕君甫、黄建宁;阵亡的营长有陈克勤、卢光荣。

  3天3夜的武宁会战,有效阻止了日军27师团向被围在德安万家岭的106师团的增援,致使后者被围歼殆尽。

棺材山主峰战壕里发现的汉阳造79步枪弹壳。
棺材山主峰战壕里发现的汉阳造79步枪弹壳。

  寻访遗址

  战壕和掩体 依稀还能见

  2015年4月下旬,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来到武宁县东约40公里的棺材山。天气阴沉,时而下着霏霏细雨。

  棺材山位于武宁县箬溪镇与巾口镇之间,永(修)武(宁)修(水)公路之北。之前看《武宁县志》介绍,棺材山最高峰海拔578.3米,横亘如屏,峰顶豁露,四周峰峦迭起,如众星拱月。

  去棺材山主战阵地遗址,记者找了个向导。他姓王,50多岁,平时在乡镇做收购废品的小生意。上山途中,山岗上杜鹃烂漫,竹林茂盛,河边的枫杨树不时有白鹭展翅翱翔。蜿蜒的修河在静静流淌,滩涂上长满芦苇。

  途中,老王摆了个关于棺材山来历的龙门阵:棺材山,外形怪异,远远看去如一口巨棺横卧于群峰之间。清朝时,村民觉得棺材山这个名字不符合老祖宗传下来的风水学说,改了个谐音,巧取升官发财之意,又因外观貌似一顶古代官帽,又取了个更加隐晦的名号,叫官帽山。

  登上棺材山主峰,已是满头大汗。这里,灌木和乔木密密麻麻,依稀还能见到密布的石垒战壕和掩体。朝东南方向看去,四五十米开外的山脊,还可以看到一条深一米的单兵坑掩体。

  老王说,几年前,村民还在主峰战壕里发现了汉阳造的79步枪弹壳,上面依稀可见“民国二七年三月制造”的字样。这些东西,后来交给了武宁县文管所。另外,上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在棺材山还发现大量枯骨,收捡时堆积如山,予以焚化,多是川军30集团军的将士遗骸。日军伤亡也很惨重,当年曾在棺材山北面的柏荫山下挖了个七八米深的大窖,掩埋日军尸体。

  老王还说,以前,他们在官田村找到一位叫苏先光的84岁老人。苏先光回忆说,当年,除王陵基的30集团军这支川军部队外,还有新编13师(隶属78军)的师部也驻扎在官田村,其中运输连驻扎在村里的苏家祠堂。

  苏先光还记得,新编13师的师长名叫刘干,重庆人,部下基本上都是四川兵。刘干以前在重庆是个教书先生,抗战爆发后他弃文从军。刘干为人和蔼可亲,带兵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刘老师。

  川军被称为“草鞋部队”,是一支敢打敢拼的队伍。1939年8月,吃了不少败仗的日军沿修武线东进,一路烧杀抢掠。在官田村一带,日军烧毁上千间民房,驻扎过抗日部队的苏家祠堂也化为灰烬,现在只剩下几个石墩。

  面对日军的进攻,新编13师的将士奋勇反击,伤亡无数。之后,村里的教书先生张伟贵召集村民,把一具具阵亡将士的遗体清洗干净,安葬在团田村对面的小山包上,并刻碑纪念。

  由于年代久远,那个公墓区一度被人遗忘。如今,除附近少数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对那段激情壮烈的岁月还有所记忆外,绝大多数村民已不清楚那个公墓的来历。

  光阴荏苒,山河依旧,凋敝的战场遗迹静静沐浴在夕阳里。这片远离天府之国的异乡故土上,沉睡着数千川军将士不屈的英魂。也许,当他们穿着草鞋、背上简陋的武器踏上离乡之路,穿行在枪林弹雨里时,就再也没有抱回归的念想。

  川军故事

  嫡孙写文章 祭英雄爷爷

  如今,川渝两地,已经很难找到76年前参加武宁会战的抗战老兵了。在武宁会战中壮烈牺牲的迫击炮炮营营长陈克勤,原属川军20军杨森部133师。

  60多年后,大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陈克勤的嫡孙陈少军写了一篇文章祭奠他的英雄爷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爷爷以炮兵少校营长衔,奉命到重庆带兵,出川抗日,奔赴江西抗日前线,时年32岁。当时,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我爷爷满怀报国之志,将尚未满6岁的儿子和年轻的妻子托付给兄嫂,慷慨悲歌,以死赴国。据史料记载,当时出川抗日欢送场面,情形之热血、气氛之悲壮,如今读来也不觉潸然泪下。

  1938年7月,武汉保卫战全面爆发。日军第11集团军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队于是沿长江西进。我爷爷此时正驻守在江西武陵,不久与西进日军遭遇。

  据我爷爷部属事后回忆,当时,日军以优势兵力,突袭我爷爷驻守的防区。我爷爷率部英勇还击,战斗打得十分残酷。由于川军装备极差,在日军强大的火力攻击下,全体官兵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壮烈殉国。

  我爷爷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身中9弹,鲜血染红了呢子军大衣,也染红了他深爱的这片国土,实现了他精忠报国的儿时梦想,也为民族兴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父亲带着我们儿孙辈,冒雨再次来到半个世纪前,我爷爷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重庆广阳坝,遍访当年知情人士,缅怀先辈的爱国热忱。绵绵细雨打湿了我父亲苍白的头发,也打湿了我沉重的心……本版资料图片,由江西省武宁县党史办提供

  “壮士出川”题书著名书法家刘云泉

  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李贵平江西武宁摄影报道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