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北京"忆抗战胜利后:老百姓欢呼雀跃拼命叫喊

2015年08月31日 14:14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 

  81岁的刘兰锁老人,对1945年8月15日那天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摄/法制晚报记者 范博韬

  法制晚报讯(记者 范博韬)“七七事变”后不久北京城即被日军占领。直到日本投降,城内的老百姓才结束了8年的煎熬。

  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刘兰锁老人虽然已经81岁高龄,但她对日本投降后胡同内沸腾的喜悦和兴奋仍记忆犹新。

  老人回忆,8月16日以后,当时在北平的日本人不敢出门,有的甚至半夜翻墙向市民讨衣服穿才敢上街,再也不像之前那样趾高气昂。

  欢呼雀跃 没有电影式拥抱 只是拼命叫喊

  老人70多年前住在东城区的魏家胡同。从有记忆起,胡同里就住着很多日本军人、商人或是一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老人回忆,这些日本人对中国老百姓的态度很傲慢。他们乘坐的汽车在路上横冲直撞。

  日本人的孩子也总是三五一伙儿地欺负中国孩子,轻则损坏他们的文具、撕坏衣服,重了就是一顿毒打,嘴里还说:“欺负中国人是‘锻炼’。”

  1945年8月15日那天,这些都彻底成了过去。老人记得,在此之前街面上已经流传着日本人已经投降的消息。但街上日本兵依旧巡逻,日侨的态度也没有任何改变。老百姓对此将信将疑。

  直到当日下午,胡同里的报童突然放开声音高喊,“日本人投降喽!”紧接着,原本安静的胡同里突然嘈杂起来。起先街坊四邻都站在院门口,隔着胡同先是互相看看,再看看手里刚买的报纸,互相询问:“日本人真的投降了?”继而又警惕地向四周围瞅瞅。大家发现,胡同里已经没有一个日本人了。

  突然,从东四北大街方向传来欢呼声,有几个人冲进胡同,从东向西一边跑一边大喊:“日本人投降了,投降了!”紧接着,欢呼声充满了整条胡同。

  男人们从院子里出来,有的互相握手,有的互相拍着肩膀。有的也高喊:“日本人投降了。”但并没有多少人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拥抱在一起。而女人和老人则大多站在院门口看着街上的人们笑。孩子们则在胡同里乱跑,跟着大人欢呼跳跃。

  老人说,她也不知道应该喊什么口号,只是拼命地叫喊。而心情激动得已说不清到底是想哭还是想笑。

  扬眉吐气 怕中国人“算账” 日侨不敢出门

  胡同的欢呼不一会儿就平静了,一些年轻人回家取出墩布、扁担之类的“武器”,冲到日本人的院门口砸门,打算一解心头之恨。然而不论怎样,里面都没有回音。

  有人打算翻墙进去,但被周边邻居制止。虽然日本人已经投降,但城内还驻扎着很多日本兵,“狗急了还要跳墙。”而那会儿老百姓只知道西山有八路军,离城里还很遥远。如果日本人向老百姓开枪,“远水解不了近渴。”

  8月16号之后,在街上就很少见到日本人了,成人出门就有可能被打。而当时北京的警察被当做“汉奸”更不敢随意出门,所以也没人管。所以一些日本家庭就让孩子出门去日本人开的商店买些生活必需品。

  可是,被日本孩子欺负多年的中国孩子不会放过他们,开始追着打,仿佛要把这么多年的怨气都发泄出来,尤其是那些曾经打过自己的,更不能饶过。以至于,除非万不得已日本人都不出门了。

  夜半敲门 日眷翻墙求街坊 讨衣服和食物

  当时的日本人不经常穿和服,但普通的衣服也大多是丝绸或是被称作“东洋布”的高级布料制成,普通中国老百姓都穿不起,所以在胡同里只要穿这个的,不是日本人就是汉奸,“出门很可能被打”。

  几天之后的夜里,刘兰锁已经入睡,突然听到有人翻墙进院轻声敲门。随后一个带着日本口音的女人低声说:“求求你开门吧,救救我们。”老人的母亲走到门口,轻轻掀起门帘一角,看到外面是两个日本女人,其中一个也就十多岁。

  见有人出来,日本女人又开始求救。起先一家人以为他们被中国人追着打了,但她却说,想换些中国老百姓的衣服,出门买粮食。当时的刘兰锁老人听到这些话,心情很复杂。

  一家人没有让她们进屋,一是怕有危险,二是怕被人看到帮助日本人被当成汉奸,于是扔出两件衣服给她们。日本人拿走了这些衣服,又留下四五件“好料子”做的衣服,踩着院墙根翻了出去。

  而后的几天,老人的家以及街坊四邻的家都在夜里被日本人光顾过,大多都是翻墙进来的。除了衣服,个别人也要一些食物。在老人心里,日本人的可怜模样多少抵消了中国一部分老百姓的恨,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

  其实日本人即使穿上中国人的衣服,步态、皮肤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但一般中国老百姓不愿揭穿他们就是了。

  日侨撤离 携简单行李集合 表情各不相同

  老人回忆,1945年底到1946年初,附近的日本人分几次进行了撤离。每次都要来几辆卡车,车上还有国民党军官带着宪兵或是警察押运以防万一。此外,还有三四个日本人轮流跟着。

  卡车一到,警察和宪兵就分成两拨,一拨轰赶看热闹的老百姓,并在附近站岗,另一部分则去敲门。可能是有约定,一听到敲门声,屋里的一家人立马就拎着行李出来集合。跟车来的日本人则拿着一张纸进行核对,并检查这家人的包裹。核对完成后就上车等着,卡车装满并经过中国“领队”检查同意后就走。

  当时大部分日本的行李都不多。平均每人一个皮箱、一个背囊。估计也就是一些衣物或是细软钱财。家具和生活用品几乎都留下了,被后来搬进去的中国老百姓所用。

  撤离时,日本成年人的表情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回国是件开心事,有些则耷拉着脑袋不愿离开。孩子们大多依偎在父母身旁,略带惊恐地看着嘈杂的撤离场面以及“警戒线”以外的中国人。

  调八成水路运力 数月全遣返

  据史料记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中称,在华日侨包括韩人、台胞,共有88万余人,加上日本战俘,总计210多万人。

  为了遣返他们,国民政府调集了当时中国船舶运力的80%,并增派铁路运力,将全部日侨运送至塘沽、青岛、上海等12个港口。再由美国军舰或日本轮船运输回国。

  至1946年6月,这些人才全部遣返完毕。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