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形式而缺学养 当代书坛在倒退?

2015年09月06日 07:5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重形式而缺学养 当代书坛在倒退?

  西岛慎一是日本当下书画评论界权威,近期,他在参加“海派东渐”的研讨会与展览时,和中国的记者谈道:“当下中日书法界最严重的问题是不注重思想与学养,而追求表面的形式。”而近些年来,中国艺术界对抛开书法法度随意“创新”的批评也不时见诸媒体。那么,中国当代书法是否真的是太过注重形式,甚至将创新绝对化了呢?导致的原因有哪些?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又该如何养成?本期,书画界名家们就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期待能对中国书法的前行有所推动。

  1

  文化缺失之故 书法张扬做作

  书法是什么?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辛看来,书法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修养身心的有效途径,是指向心灵、情感、道德、教养,而不是指向肉体、行为、智慧、知识,因此能让人产生内在的感动。但当代中国书法,的确如西岛慎一所言,普遍陷入了过于追求表面形式的境地。“因为文化缺失,只好用力地追求外在感官刺激,极尽所能地张扬、做作,重视外在的形式变化,重视技术性表现,忽视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作品的美感是外化的,并非真正由内在修养散发出来的气息。哪怕是学习‘二王’,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精神实质。而张扬形式的东西,难以做到真正打动人。”张辛指出。

  书画家庄小尖则表示:“启功先生经常对学习书法的朋友讲,学写字不要学当代人。他是非常清醒的。书法必须讲道德文章,先要有精神高度,而后要有学问,才能写好。当代有的书法家的笔下,既没有道德也没有文章,所以很难入目。我觉得20世纪中国最好的书家,是谢无量先生。谢无量从不以书法家自称,他是一名真正的学者,把书法和诗词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故而有道德有文章。另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就是林散之了,他能够把字写空了,把有形的东西变成了气,也是非常厉害的。”

  而著名评论家、书画家梁江对当下书坛抨击得更为尖锐激烈,在他看来,今天所谓的书法家门槛很低,书法标准被解构,处于失范状态,书法界整个都江湖化了。“书法在当代不但没有发展,还后退了。何谓发展?发展就是在前人或者同时代人的前面多走一步,至少是半步。在南京的书法高峰论坛上,我曾直接问台下的书坛大腕们,谁敢说自己超过了王羲之、赵孟頫、吴昌硕,或者能跟他们平起平坐了?大家鸦雀无声。现在书法家的门槛太低了,只要会写两笔,稍稍有些特点,就可以冒充书法家,出书法集、办展览,到处忽悠。魏晋时代全国人口才一千多万人,现在全国十几亿人中号称书法家的恐怕也有一千多万人,但我们并没有出一个‘王羲之’。书法的事业是发展了,但书法的艺术是倒退了。”同时,梁江认为,现在很多人动辄说什么艺术书法、文化书法,这完全是伪命题。“书法可以不是艺术、没有文化吗?艺术和文化是书法本体中的应有之义,一抽离出来,书法就消亡了。”

  2

  功利时代和展评

  机制催生“炫技”?

  至于对今天的书法何以会走向形式化,走向“炫技”,张辛感觉有点无奈:“主要是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物质,因此过于注重智力而忽视了教养,不再强调功底,怕下工夫,找省事的、容易的来,自然走向投机取巧、矫揉造作。”

  梁江也谈到,今天的“眼球经济”太强大了,多年来,不少媒体将在米上刻字、倒立写字者都当成了天才、奇才,这对整个社会在书法上的审美“偏向”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另外,以前的书法家,他们写字只是附带产物,并不以此来功成名就,获得实际利益。他们本身就是学者或士大夫,并不专门为写一篇书法作品而写,后人也往往是从他们的平常笔墨中发现光彩的,譬如,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记雅集的文章。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就更是日常信件了。因此,庄小尖认为,当代书法的种种问题,跟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不无关系,“本来大家都能很平和地看待书法,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书法家协会以后,书法就变成了很多人觊觎已久、垂涎不已的成名之道。而且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大众,以为书协的领导们写出来的字,就必定是好字,就是‘钦定’的书法审美准则,将他们的字作为标杆。而随着一些有真正国学功底的老先生离去,传统文化更加缺位,现在在书法界招摇过市的,还有几位是思想品德有高度,能让人敬仰的?又或者在某个学科某个专业有真正修为的呢?我看少之又少。因此书法变成了注重一种表面的、哗众取宠的、迎合潮流的展现。”

  不过,对当下书法界注重形式的现象,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特聘副教授倪宽,则表现得相对宽容一些,他觉得主要是展览评比机制催生的。“以前大家写字都是书斋里自娱自乐,现在要拿到展厅展出,要参加评比,就像上街穿衣服要有个性一点才能引起更多‘回头率’,作品必须更讲形式感。譬如说书法评比,一下子全国几千件作品集中到一起,评委们要几天时间里评选出获奖作品,看得眼睛都花了,如果作品形式感不强,写得很好也难以被一眼相中,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对于学养问题,倪宽认为无可否认这个时代确实有更多人急功近利,但有的人就是要靠书法来养家糊口,只能边创作边进步,慢慢等待人书俱老,只不过仍然要重视学习罢了。

  3

  书法有公认规范 涂鸦墨猪非“创新”

  那么,所谓的书法艺术个性、书法创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梁江认为,艺术需要个性,但有个性并不等于就是艺术。书法家必须在书写技巧、文化涵养上达到公认的规范,在此之上体现出个性,才能算数。楷书是书法家最基本的修炼,否则,就像一个小朋友不会走路就开始跑步,肯定是要摔跤的,而现在很多人将这种“真摔”和“假摔”都当成了书法,整个书法界处于失范状态,创新就变成了某种炒作手段。梁江一再强调,书法是有标准的,而且历来都很清晰。楷书中,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行书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都有公认的规范。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精髓,千百年来,谁都要遵守。如果我们不讲这些了,就会变成乱来,涂鸦、墨猪也能叫“创新”。

  书画篆刻家李东(笔名禅石)也认为,完全背离传统的所谓创新,就像是在沙滩上盖万丈高楼,最后只能是摇摇欲坠,“书法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艺术工程,我的老师司徒越就说过:推陈出新是必须的,但很多书法家肚子里有多少陈的东西呢,本身就没有吸收,怎么创新呢?只能是空头支票”。

  倪宽则表示,真正的个性,应该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审美元素的基础上,去强调个体风格。“现在全国真正能把字写好的书法家确实不多,可能不超过一两百人。”不过,倪宽同时认为,“其实从古到今都一样,每朝每代能留下来的书法名家也就那么几十个。只是作为书写者,自己要有种学术意识,认真检讨自己的创作从古人哪里来的,又做了哪些突破?当然,就是很努力很勤奋的书法家,也不是想突破就能突破的,那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偶然的机遇。”

  4

  “苦修”很重要 回归传统更重要

  的确,个性的形成,张辛认为是必须靠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功力合二为一的,属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刻意为之就不是个性,而是表现、表演了。古人这么写,我偏不。那是个性吗?不是!那是逆反心理,投机取巧心理”。

  但提高修养,并不是靠单纯地临写就能达到的。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每天要有时间静下来,像古人一样花工夫在读书、看帖上。“归根到底是要回到国学本身,向先贤讨教,向传统讨教,回归传统、回归本体。心怀敬畏,心态不张扬,书读得多了,有了基本的功底,字还能写得差吗?真正学养的字,不是光练就行的,而是整个人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的书法家就认得那么几个字,天天练那几个字,功利心很强,目的无非为了得奖、出名。”张辛说。

  学养很重要,功力也是必须的。李东就特别强调童子功:“我3岁多就开始抓毛笔,5岁时妈妈就很严格地要求我把字写得像模像样。6岁多刚入小学,我参加了全校的书法展览,获得一等奖。可以说,童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小能‘入定’,以后多半就可以做到比较心平气和地修习了。很多人用笔漂浮,就是因为沉不下去。”

  另外,李东认为,艺无止境,过早地形成风格,是固步自封。你的视野越宽,路拓得越宽,将来就能走得越远,“我将近70岁了,还在不断地探索、摸索,在艺术上我只能说迈开了半步,后半步还要二十年时间去探索”。记者 江粤军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