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颐谈1980年代:并非神话的时代 是破坚冰的时代

2015年09月15日 08:53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随着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上演,“1980年代”这个许久以来被人们怀念和歌颂的年代,再一次成为焦点。

  1980年代,或者上世纪80年代,那个开放之初的时代,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新奇、开放、宽容、充满了向上的力量。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文学爆发的年代,一个积极进取的年代……

  对于1980年代的怀念,或许可以称之为1980年代情怀。不过,也有人怀疑,3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股市、没有多彩的娱乐、没有丰富的物质商品,甚至自由市场才刚刚开始萌发,真的是黄金时代吗?

  对此,本报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雷颐说:“把事件放在历史的情景和脉络之中,我们就知道,那是一个许多方面都开先河的年代,现在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当年都曾经付出过艰辛的努力甚至是代价,温故而知新,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开眼看世界

  过去的1980年代,雷颐把它称为破坚冰的时代。他说:“许多事情,要放在历史本身的情境中去看,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革’已经结束,中国从那个动荡、封闭的时代走出来,在冰天雪地中迈出艰难的一步,非常不容易。”

  从无到有,比从有到多更困难,雷颐说:“破坚冰的一霎,是最困难、最需要勇气的。比如说朦胧诗,我有一个朋友,当年写朦胧诗,而被开除公职,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就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到了现在,人们可能都会觉得朦胧诗根本不算什么,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许许多多像我那位朋友一样的人,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换来的。”

  一个时代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某个领域,某些人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的变革。雷颐说:“开放,影响的是所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解放,比如说粮票、布票等的消失,使得人的迁徙变得自由,在此之前,迁徙是非常困难的,要受到粮票的制约,一个北京人,要去上海,你拿北京的粮票肯定不行。但是废除粮票之后,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源。”

  那并不是一个神话的时代,但却是一个一切都在前进的时代。雷颐说:“从坚冰中破冰而出,一切都是欣欣向荣,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都在想办法往前走,变得更加开放。所以,并不是那个时代真的一切都好,恰恰相反,开眼看世界的人们,发现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足,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一下子爆发出来的热情,弥足珍贵,也值得学习。”

  记住过去,记住历史,正是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前进。雷颐说:“仅仅和现在对比,当然会发现那时候社会的发展远远没有现在好,但学历史就是要培养人的历史感,把事件放在历史中去评判,从这个意义上,当时中国社会迸发的向上的能量,发展的愿望,以及为了社会进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打破计划经济

  社会在前进,但前进的社会,是有来源的,是有根基的,而这个根基之中,许多砖石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奠定的。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意义,并不因为大厦落成、高楼入云而消失。

  雷颐说:“太多东西在那个时代奠定,比如思想学术领域,在开放之前,人们对西方,对世界的学术、思想极少了解,开放之后,西方学术被大量引进,萨特进来了,太多的东西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比如文学,自由诗、朦胧诗在之前是不许谈的,但是后来也成了文学中重要的部分。再如国企改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还有教育,上大学不再看家庭出身了,还有农村的土地承包,直接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林林总总,这些开风气之先的举措,都是在那个时代完成的,并且,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后来这数十年的发展。”

  不断进取,不断改变,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留给中国的财富。雷颐说:“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最开始启蒙、萌芽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高速地往前发展,这是最难的,比如市场经济,我们现在习惯了市场上丰富的物资,自由的价格,但是在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一盒火柴的价格都是国家制定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那种情景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毫无疑问,打破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它的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可以说,没有那个时代的无数人的开辟道路,没有艰难的努力和付出,就不可能有今天繁荣的社会,不可能有今天大多数人优裕的生活,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条件的便利,但是不应忘记,这一切都是怎么得来的,否定了这个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为什么如此怀念

  即便那是一个开先河的时代,但也不能否认,30年后的社会和30年前的社会相比,无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优裕的生活,更丰富的享受,但结果却是让许多人更加怀念当年。

  从思想解放、到学术进取、到文学繁荣、再到精神积极,一直到现在的情感纯真,人们对于1980年代的诠释和想象,不断地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1980年代情怀越来越重,或许和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如今正掌握着最多的话语权有关,但却不仅仅如此。

  雷颐说:“社会总是在往前发展,但并不总是一往无前的。事实上,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发展已经非常快,但相对应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却开始滞后,这导致整个社会的前进开始放缓,到了上世纪末,我们加入WTO,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了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体,但是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来,甚至有些领域处于停滞状态。”

  当高速的发展状态不再,激情也就慢慢减退,当积累的社会问题渐渐爆发,情绪也开始发生变化。雷颐说:“如果我们一直都在乘风破浪,如果我们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保持大体相当的前进速度,那么人们会怀念那个开辟的时代,但不会有那么深的情怀,因为人们总是在往前看,社会和生活总是在变得更好。但事实上,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发展模式,我们在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积累了太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各个领域改革开放的程度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最终让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降低,对于过去的怀念加强。”

  对于1980年代的美好印象,或许有许多想象和夸大的成分,或许真正的1980年代,远没有那么好,但这样的想象背后,却有不得不让人重视的问题,雷颐说,“这种情绪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值得引起注意”。

  雷颐:

  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重视历史 整理得失

  记住历史,是为了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关注现在,则是为了让前行的脚步更加轻松,今不如昔并不是对待历史恰当的态度,但忘记历史也不是对未来负责的做法。

  雷颐说:“我在网上也看到有人说,1980年代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股市,怎么和今天比,看看今天的股市,市值多少万亿,就知道今天比30年前更发达、更好。这样的说法不能说有问题,确实如此,社会总在前进,今天的社会,在许多方面都比当年更发达、更好。但我们学历史,就要明白,今天的生活更好,更方便,但这一切恰恰得益于当年打下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仅仅怀念过去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当中学到经验,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继续前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而加强所得、弥补所失,正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育。雷颐说:“我们应该总结,过去的那个年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我们成功在哪里,弊病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弊病,只有知道这些,才能找到治疗弊病的药方。只有懂历史,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比如说当年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又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转向,于是实行双轨制作为过渡,但是双轨制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或者和掌权者靠近的人,可以用底价拿下许多紧俏的商品,然后以高价在市场上卖出,获得惊人的财富,但是这些财富,不是依靠能力获得的,而是依靠权力获得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去看,就应该知道,扭转这样的问题,弥补这些缺陷,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推动市场经济的更加完善。”

  只往后看永远不能前进,但不往后看,也会失去前进的基础。雷颐说:“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往前看当然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总要往前走,总要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何才能更高的发展,更好的前行,就需要我们重视历史,整理得失。”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